邬瑞桃
【摘要】大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走得最多的不是“脑”,而是流量。上课玩手机,或者低头做除了听课之外的一切事情,也成为了普遍现象。许多学校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然而这样的外部措施并不是根治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关键。对此,我们引入“共情教学模式”这一理念,旨在提高大学课堂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 ; 共情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09-02
一、大学生课程课堂的普遍现状
学生课程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课程参与具有量力性与实时性、兴趣性与满足性、专业性与发展性等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能促进教师的学术发展与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因而能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要形成合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创设有利于学生课程参与环境,激发学生课程参与意识,在理论上加强学生课程参与研究,以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程度。
(一)效率低下的课堂。 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升级越来越快,各种应用软件以及各式各样的手机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不听课、不看书,甚至逃课、翘课也是普遍现象。上课聊天、玩游戏,消极学习,情绪迁移等诸多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都印证了当代大学生课堂的现状。
(二)低质量大学课堂原因的探讨。通过一系列调查问卷的填答结果分析,以及访谈结果分析,笔者得出结论一一当代大学生上课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程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导致对课程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迷惑较多,不清楚学科发展动向以至于盲目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得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动机。第二点教师教学方式问题。由于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备课不充分等问题,难以在几小时的课堂上将学科的魅力散发出来,缺乏生动性,教学中对于某个知识点的针对性也不强,这也是导致导致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因素。第三,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高等院校设置很多看似与本专业“无关”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学起来也是似懂非懂,印象模糊,并没有对这一课程给予直接说明。这也是导致大学生重视度低的重要原因。最后一点是考核的问题。高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单一的,无论是将综测考量进来还是其他因素,学生成绩、教师科研成果仍让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教师与学生追求有差异,二者之间的不匹配也加剧了学生对课程的不专注。
二、共情的相关研究
笔者在做了大量采访后得出结论,现阶段大学生共情能力总体较强,情感状态比较积极。共情能力的显著差别体现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文科生和理科生、生源地、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上。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性情感趋于细腻,更擅长于换位思考,以及在面对选择时与男性相比往往倾向于做出更大牺牲。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点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自幼生活在大家庭环境中,有同龄孩子相处,更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在 理科生与文科生方面,表面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只是文科生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于理科生,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遇到的障碍更少。在年级因素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上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在存在情总体,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三、大四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四个年级的共情能力均分从大一到大四呈下降趋势。在生源地这个因素上,城市学生,县城学生,村镇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深入。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面,显然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然而真正影响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是家庭的和谐程度。父母是否相爱,邻里是否和谐,都是影响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情感基础 。
(一)共情的定义。共情是指可以体验到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起初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技术。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还是进入到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钥匙,是协助来访者完成自我转变的关键。随着时代发展,“共情”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個领域,这种深入他人内心感受世界的能力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收和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二)共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由于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的认识的偏差,对“共情”这一能力也有认知的偏差。使用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误区。为了避免陷入这些误区,首先要做到,深入人心,不能将“共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浅显表达,而应用自己的心来关爱她,感知对方内心世界的恐慌与无助,害怕与畏惧,感同身受。第二,刨除刻板理论框架,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以及所受教育为我们课上了刻板的理论框架,在共情是无法避免地做出我们自己的假设,而不能真正地倾听、相信对方陈述的事实。第三,避免带有个人经验的“共情”。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深信不疑的经验,因此带着个人经验的“共情”有极大的可能会误解对方,也会影响交流过程。在共情使用中,刨除自身所固有的观念,带着憧憬真正走进另一个世界才是必须的。
三、共情教学模式将会提高大学生课堂的质量
为了改变现阶段大学课堂的状态,需要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参与性,在市场的引导上下设置专业课程,满足实际需求,引导大学生转变上课的态度,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与效能,并完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与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真正实现综合评价。做到以上所述离不开“共情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研究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干预实验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和后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组经过共情训练其和未经共情训练的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共情训练的小组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未经训练的小组。由此得知,共情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直接作用。
(一)共情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课程中的实施。共情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而且共情效果与语言表达方式有直接关系。大学生课程中的共情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通过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报刊,观看电影、戏剧,旅游、游览,互联网冲浪等方式增加自身的生活阅历,扩展生活领域,加深对整个社会的理解。第二点,拥有开放的胸怀,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不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学生群体。将他人的生命看成流动的“河流”,保持好奇心,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保持思维的弹性,开放地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第三点,完善自身的人格品性。在日常生活中在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同时与别人和谐共处,切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待人,因此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再进行共情模式教学,关爱学生,善解人意。最后一点,提要文学修养,增前语言功力。沟通时通过语言文字,面对面交流实现的。教师如果听不清学生的诉求,表达不清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那么这个沟通过程可以称之为无效沟通。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思维,会思考,还要学会用精准的文字快速地对表意进行概括。当用词准确直指人心的时候,共情模式教学也事半功倍。
(二)共情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课程中的影响。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摇篮,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感受学生心理真正的诉求,感知它们的内心世界。共情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课程中有诸多影响。首先,共情教学模式有利于达成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还应该引领他们的人生导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其次,共情教育模式有利于营造良好师生关系,老师可以更多地体会学生心意,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诲,从而产生亲近的愿望,使“良师益友”成为现实。最后,共情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完全不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理解与尊重,是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共情教育模式代表着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引领教育界的大变革,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共情使用中的误区及共情能力的提高》
[2]《教师共情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吕晓梅
[3]《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其改进策略》崔爽、温恒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