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伟++范海涛
【摘要】伴随着国家小学科技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小学生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得到了教育界和科技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科技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拓展、科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他们的潜能也得到例了挖掘。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建筑模型社团为研究对象,对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意义和未来探索进行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建筑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54-02
一、小学社团科技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承担着培养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基础任务[1]。目前,国内各中小学校通过其具有的优质社团活动均设立了本校的特色课程,其中科技类特色课程的丰富多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又启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新发展阶段[2],但是,从目前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得出其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比如师资和硬件设施均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建筑模型特色课程为例,对其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的设计、实施及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把玉泉学校把传统的社团活动重新定位为科技、艺术、体育、传统文化四大类特色课程。科技类特色课程着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主要包括车模、建模、机器人等。艺术类特色课程主要由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构成。其中,玉泉学校美术课程包括书法、微漫画创作和创意微拍等;音乐课程包括舞蹈和口琴等。为了响应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玉泉学校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积极开展了体育类特色课程的建设,主要由足球、跆拳道、花样跳绳等社团构成。传统文化类特色课程主要由茶艺、戏剧及礼仪等构成。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玉泉学校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教育初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二、小学建筑模型的实施方案
1.课程的设计及安排
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小学生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建筑模型社团为例,对建筑模型科技教育的内容及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和安排,如表1所示:
2.课程内容讲解及模型搭建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所有的参与学生将在老师的讲解下对中外建筑的科学构建以及历史创作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如建筑风格的分类,使得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接下来,进行建筑模型的实际搭建。在讲解和搭建过程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模型的搭建要领和注意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及发挥想象创造力对建筑材料进行再次搭建。例如利用“蒙古包”模型材料进行再次改建,完成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
3.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教师将会不定期以课堂讨论为主、问卷形式为辅,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并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教师会在每次课堂期间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总结分析。通过学生对建筑模型课程内容的直接感知和评价,对接下来教师乃至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提供了最直接且最优效的参考价值。
三、建筑模型科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课程内容需要丰富多样
对于安排的个别建筑模型搭建课程,部分学生对此次建筑本身不感兴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搭建模型期间积极度不够高、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等,而结果就是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搭建的建筑模型要么没有完成,要么完成的建筑模型比较粗糙、不够准确。
针对以上问题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负责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制订出自己的一套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比如,在建筑模型选择上面,可在学生中间进行调研并选择他们喜欢的模型,同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最终,在科技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維。
2.社团专业教室有待提高
随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每次上课大多是急于动手直接搭建建筑模型,这将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同时,由于科技教育科研组存在财力不足的情况,其引进的部分建筑模型材料存在着问题,例如相邻零件间的搭建位置设计的不够精准。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组可申请提高经费设立一间专业模型教室,使学生从视觉层面了解、学习建筑知识,并对于某些精度要求较高的建筑模型订制激光切割材料。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激发,提高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教师授课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授课能力包括讲解和实践动手能力。各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不同,因此,授课教师需要针对各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建筑领域方面,同时体现出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的价值。
提升教师的讲解能力更好地给学生介绍相关建筑的科学理论知识,精确的讲解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建筑模型的搭建,提高模型完成的效率和准确度。在课程教学中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
四、总结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小学生建筑模型特色课程为例,对科技教育的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科(转下页)(接上页)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索。现代科技教育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学校科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针对科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东红.科技团体介入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8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