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凤
【摘 要】随着数学学科不断的成长与发展,附加题似乎已经成了小学数学考核中的“新常态”试题。那么作为教师在编写考卷的时候应该给“附加题”进行怎样的定义呢?又该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状况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附加题呢?本文就将对如何巧设附加题进行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师 巧设 附加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009
本来在小学试卷中我们增添的“附加题”版块,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把附加题当成了对小学生数学成绩与智力测量的工具,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附加题”设计的初衷。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设计的“附加题”才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呢?本文就将从难易程度的适中性、控制的合理性、题目内容的科学性和题目设计的灵活性等四个方面对论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难易程度的适中性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也变得日益增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小学数学的“附加题”题型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在有些地方的小学单元测验中居然出现了初中涉及的同位角、弧长与扇形面积的知识点。这显然是有些“跨越太大”。
有些学校当即对此作出回应称:“此种附加题的跨度是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其实,有过教育学条件知识的教师都知道:“最近发展区”理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现代教育下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给孩子构建的梯度要合适、要难易适中。一方面,太小的跨越不能做到启发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太大的、超越孩子可能跨越度的设计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就要求了教师在设计单元测验或者是期末考试试题的时候,所出的“附加题”一定要是难度合理的。比如在小学四年级学习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延伸出一些关于四边形的简单应用题,这样不仅在“可跨越”的基础上开拓了孩子思维,又为五年级的“多边形面积”一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使学生在做“附加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延伸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小学数学测验中附加题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分值控制的合理性
要设计出科学合理对学生发展起巨大引导与推动作用的附加题,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关于“附加题”的定义:它本身是指在不影响成绩的情况下,做对了就加分、做错了不扣分的数学思维扩散题。在小学阶段,附加题的常见分值一般为10分,可是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高歌猛进”,附加题的分值似乎在逐年上升,有些教师设计的附加题分值竟高达20分甚至30分。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免让“附加题”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有些变了味。我们一般在提倡“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及“要使用多元的价值评价观、避免唯分数论的误区”的观点,然而,却有一部分教师越来越重视“附加题”在试卷中的位置,甚至认为基础知识都不重要,只有难度越高的“附加题”才能越准确的测验出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得不说,这种想法未免有些过激了。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设计的“附加题”到底意义何在?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身心活跃的初始学习阶段,他们对学习的“附属内驱力”表现还比较明显。在这一阶段,他们尤为渴望教师的表扬与称赞,他们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肯定与赞赏。如果“附加题”的分值过高、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过重、教师对此的期望过高是不是会打消孩子学习的兴趣呢?是不是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越来越多的“功利性”而失去了本身成长的快乐?而且当低年级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失分打击时是不是会感到无助而对数学失去信心?学生会不会因为与其他同学巨大的分差对比而产生自卑与厌学的心理?这些都是当今数学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题目内容的科学性
就“附加题”本身而言,我们要明白:“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发展、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心。”教师在设计“附加题”的题型时不仅要注意用精心的构思和严谨的思维来巧设题目,还要想一想自己设计的“附加题”是否符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是否贴合了低年级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不管教师是出“应用”类的附加题、还是“填空”类的附加题、又或者是“思维表达”类的附加题,我们都要统筹大局的想到除了思维的精心设计与题型多样灵活,教师是不是更要考虑所出题目是否符合“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整体规划”?因此,为了避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附加题”设计偏离教学大纲、与学生所学实际脱轨的情况,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在出题前仔细研读“新课标”与“小学数学大纲”,并针对所在班级学生实际做好记录。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这个大前提下,再来精心准备助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附加题”。只有找到了科学的方向与导向,我们所编写的“附加题”才更具有科学意义与人文价值。
四、题目设计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附加题”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为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数学拓展能力打下学习的基石。在小学数学的“附加题”设计中,教师要本着这一原则来为小学生组织适当的具有发展性的题目。我们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附加题”,比如“问一个长方形的桌子锯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角线切出三个角来,还可以启发他们锯下任意一个小桌角剩下5个角。做到让孩子的思维真正的发散开来。比如我们可以巧设贴近生活的“附加题”,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通过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来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自编“附加题”,既可以从小养成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数学精神,又可以通过孩子们自编的题目来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程度。总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灵活的设计方法来使“附加题”不再是孩子们的“负担”,而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小学“附加题”就像是教师精心为孩子们搭建的一个学习平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不仅要随时关注“这块平台”的走向。更要用刻苦钻研“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認真劲和对孩子们的深入了解与研究的精神来使“附加题”的前进趋向平稳上升。也只有这样,“附加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存在才会更加的合理与有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