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观察

2017-09-29 07:59廖开福赖启勋
当代医学 2017年27期
关键词:楔形肺叶胸腔镜

廖开福,赖启勋

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观察

廖开福,赖启勋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肺部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组后,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3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结果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Log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EV1、FEV1/FVC以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切缘复发率分别为20.0%和3.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8±2.3)个月和(24.6±3.5)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治疗可将病灶有效清除,患者所承受手术创伤也较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疗效

肺部局限性不可逆的病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肺叶切除术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传统手术方式一般行开胸手术,这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术后也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全胸腔镜下手术在临床中逐渐推广应用,在胸腔镜的引导下可在直视的状态下将病变肺叶切除[2]。除肺叶切除术外,肺楔形切除术也是治疗肺部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次研究选择肺部疾病患者60例,探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因各种肺部疾病在本院治疗的患者的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本院治疗。所有患者经肺部螺旋CT扫描以及胸部X线片检查均明确肺部有病变。所选患者中已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组织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按照采取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62.3±3.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8.2±1.6)年,病变位于右肺上叶8例,右肺中叶7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4例;30例作为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63.3±3.6)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8.1±1.4)年,病变位于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6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取患者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做长度约为1.5 cm的切切口作为胸腔镜的观察孔,患者的主操作孔取在第4或第5肋间,主操作孔的切口长度约为4~6 cm,副操作孔选在腋后线第7肋间,副操作孔的长度约为1.5 cm。通过胸腔镜观察,肺部病变部位如为恶性肿瘤,在行肺叶切除术时需将区域淋巴结进行彻底清除。已经切除的淋巴结核肺叶等组织从主操作孔取出后快速置于标本袋中并立即送病理检查。

观察组患者行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周边性肺结核球、周围性肺良性肿瘤、孤立的肺转移瘤、性质未定的肺结节病变。患者行全身麻醉,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进行单侧肺通气。患者取健侧卧位。胸腔镜观察孔选在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切口长度约为1.5 cm。主操作孔选择在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隙,切口长度约为3~5 cm。在胸腔镜观察孔做好后可用手指对患者胸腔进行探查,确定无明显粘连后可将胸腔镜镜头置入。胸腔镜可以正常工作后手术医师在完全监视器的引导下行器械操作。术中行淋巴结采样时如见明确淋巴结需将淋巴结完整切除,经胸腔镜观察未见明确淋巴结可采取部分脂肪送检,标本送病理检查。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需给予加强补液支持操作,对引流管和手术切口加强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认真观察患者心脏体征,避免发生心律失常。术后可密切关注患者胸腔引流情况,注意气管位置,听诊肺呼吸音。给予患者适当的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采用Logas疼痛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比较,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缘复发率与生存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征比较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Log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征比较(x±s)

2.2 两组术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1 s用力呼气量(FEV1)、1 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以及最大呼气流量(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x±s)

2.3 两组患者手术切缘复发率与生存期比较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手术切缘复发率分别为20.0%(6/30)和3.3%(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8±2.3)个月和(24.6±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随着诊查技术的进步,多数肺部疾病均可在疾病早期获得诊断,为开展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临床治疗肺部疾病传统的手术方式多为开胸手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具有较大的手术创伤,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4]。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在胸腔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打开患者胸腔[5]。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作为外科微创手术可有效避免开胸手术所具有的不足之处。除了肺叶切除术外,肺楔形切除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术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具有更小的手术创伤,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可有效降低。此外,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也可有效减少。本次研究中,从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Log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优于对照组。手术切缘复发率更低,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更长。这说明了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具有的优势。

进行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时病灶大小对手术效果有直接影响,术后漏气和出血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此外,患者如为肺功能不全患者,行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前需排除胸膜炎或严重胸膜肥厚患者。另外,手术完成后需关注患者呼吸状况,对患者呼吸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患者如出现呼吸是衰竭等表现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肺弹性一般较差,术后也容易出现漏气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术后给予胸腔持续负压一般可愈合。

综上所述,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是治疗肺部疾病一种有效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1] 董淑敏,邵仲凡,潘引鹏,等.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8(1):46-50.

[2] 孙丽珍,汪喜华.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2):401.

[3] 王坤.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3):228-230.

[4] 牛彦杰,杨永珠,李文涛.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32):1-4.

[5] 陈中良,刘培斌,赖鸿章,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20

猜你喜欢
楔形肺叶胸腔镜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钢丝绳楔形接头连接失效分析与预防
Eight Surprising Foods You’er Never Tried to Grill Before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30例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