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郭黄萍:点梨成金,鼓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财神”和“亲人”这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汾西等国家级贫困县村民们对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郭黄萍研究员的呢称。
“郭黄萍是我们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最大的功臣。”这是隰县原县委书记王天郎对郭黄萍点梨成金最高的奖赏,也代表了10万隰县人民的心声。而赢得这样“高规格的待遇”,只缘于近三十年来,郭黄萍始终奋战在梨品种选育和推广一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鼓了贫困农民的“钱袋子”,为山西梨果结构调整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郭黄萍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育种课题组组长、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太谷综合试验站站长,34年来一致力于果树栽培育种及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和省级项目20余个。
山西地处梨生产优势区,全省梨树栽培面积达130万亩,地位仅次于苹果。同时,梨也是山西省的传统水果,栽培历史悠久,特别适合山区丘陵栽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酥梨一品独大、上市过于集中、品质整体下滑,常常出现的“卖果难”,严重影响到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进程。
研究梨,却没有自家能够拿得出手的当家品种。“就算吃尽千辛万苦也要自主培育出一个最捧的香梨”,对山西梨产业发展现状最清楚不过的郭黄萍,在努力学习或科研攻关中时常提醒着自己。
2000年,郭黄萍挑起梨育种课题组组长的重担以来,从品种选育出发,直击山西梨产业发展的痛点,她和她的团队先后成功培育出了玉露香梨、玉酥梨、阿巴特、晋早酥梨等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梨新品种,显著提升了山西梨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特别是2003年他们审定的优质、耐藏、中熟梨新品种——玉露香梨,以其细嫩酥脆、口味香甜、商品性好、可食率高的特点,被有关专家们鉴定后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梨产业体系专家认为是“中国第一梨”,并先后摘得“中华梨王”、“中国大美梨”等桂冠。
经在山区丘陵示范推广证明,玉露香梨较传统品种亩均增收3倍以上,目前该品种已成为山西调整果业结构和实施产业脱贫的首选品种之一,极具发展前景。
一项农业成果的最高境界,绝不是躺在试验室里呼呼大睡,更不是在专家们的赞扬声中沾沾自喜。只有把成果转化在大地上,受益千个万个农户,才对得起“农业成果”这个神圣的称谓。
这其中的道理,从农村里走出来的郭黄萍似乎懂得更多一点,更深一点。
玉露香梨育成之后,郭黄萍决定把隰县作为玉露香梨的重点试验示范区域,为农民精准脱贫打造一项特色主导产业。
隰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种梨条件得天独厚,但梨农们思想保守,种植传统品种,总是卖不上个好价钱,在脱贫路上就像捧了个金碗还是没饭吃。
为了让玉露香梨早日在这里扎根、结果,2000年以来,郭黄萍经常爬山岗、上荒坡、蹲田野,不厌其烦地为梨农们介绍玉露香梨的特点特性、栽培管理技术及国内外梨果市场的最新形势。
就这样年复一年,从当初的几十株到上万亩,不断“滚雪球”,郭黄萍和她的课题组愣是靠着“王婆卖瓜”,让习惯于吹糠见米的梨农们认识到玉露香梨的商品价值,点燃推广的星星之火。
郭黄萍的努力和成绩,在2008年引起了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隰县被山西省政府确立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2013年,隰县玉露香梨市场价每斤超过了10元钱。2014年,隰县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主攻玉露香,率先打小康”的脱贫攻坚战略思路。同年,隰县玉露香梨走出国门,成功打入了美国高端市场。
2016年,隰县种植玉露香梨树达到20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创全国第一,由此助推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6000元,助推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到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主产区下阳德村、习礼村、寺坡村、坪城村果农亩均收入1.5-2万元,户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果农田月明80亩玉露香2014-2015年连续两年收入均超过了100万元。
目前,玉露香梨已发展成为隰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农业转型发展的领头产业。
步入今天的隰县,春赏香雪似海的梨花,秋采香甜爽口的硕果,一年四季不断档热销地标产品……以玉露香梨为纽带,隰县正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与产业脱贫有机融合。
同时,周边地区在郭黄萍全程的指导下也开始发展玉露香梨,汾西县茶坊村、后加楼等地,已建设高标准玉露香梨园近3000亩,成了本村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为脱贫攻坚奠定了产业基础。
一颗“玉露香”,火了大市场,富了穷山庄。
选对一个好品种,就能兴起一个大产业;兴起一个大产业,就能摘掉一县农民的穷帽。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让果农增产增收,让广大果农依托农业科技尽快脱贫致富,是郭黄萍近年来一直不懈的追求。
为了加快玉露香梨的推广,她和她的课题组从自身做起,从育苗到栽植,从施肥到修剪,从卖相到贮藏,玩命似地不断找寻最佳的数据、不断改进和集成技术。
把工作目标定格为枝头沉甸甸的梨果,他们把培训的课堂搬到果园、搬到村口、搬到农家小院,每到一处,郭黄萍都亲自上手,边讲课、边示范、边指导,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梨农播撒科技,内容从栽植管理到防病治虫到采摘储藏,面面俱到。有一年夏天,在隰县,他们4天连轴转,竟办了8场培训。培训结束后,大家都累得头昏脑胀,但看到梨农们满意而归的笑容,他们谁也没发一句牢骚。
据初步统计,近18年来,郭黄萍和她的课题组累计举办各类培训700多场,培训梨农3.5万人(次);立足“输血”到“造血”,最后到“换血”,他们为贫困山区带出了1000多名带不走的“科技二传手”;针对一些“一县一业”县(市),只要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随叫随到,有时候不叫也到;累计带动17000户农民增收致富,带动5100户26500位果农依靠梨产业脱贫。
热爱梨、研究梨、发展梨,不是正开展服务,就是为开展服务做准备,这就是当下郭黄萍每一天最真实的状态。
不忘初心,始终怀抱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始终坚持科研服务生产、服务社会,坚持在一线摸爬滚打,郭黄萍探索出一条科技服务“三区”,促进产业脱贫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