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平梅
摘要:在经济及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和社会的领域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有着迥异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合作与交流紧密加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不断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因此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而非言语交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时空语,本文重点论述中德时空语文化差异,包括单向时间制文化、多向时间制文化、过去时间取向、未来时间取等方面。
关键词:时空语 单向时间制文化 多向时间制文化 过去时间取向 未来时间取向
【中图分类号】H0-05
1.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各种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恰当运用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非语言交际是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以为常,对其他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却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甚至由此产生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交际效果。
2 时空语
2.1 时间语
时间语是研究在交际行为中人们如何感知时间的建构和应用,尽管我们无法触摸和看到时间,但其实际上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时间可以作为个体现象被感知,并且我们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方式亦足以体现我们的性格,比如赴约迟到就会给人以消极的信号。人们如何感知时间的建构和应用,其中文化是一重要因素。在中国,人们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常听说“不着急,慢慢来”。但是在德国常常听到“时间就是金钱”,德国人觉得时间是有限的,因为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在德国社会高速发展,很难停止,人们始终是忙碌状态,没有时间来思考和犹豫。所以中德文化中对于时间的感知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了解不同时间体系的文化差异,误会和冲突就难以避免。
2.2单向时间制与多向时间制
各种文化在不同的时间价值取向的主导下,呈现出对时间不同的行为方式。霍尔把这些不同的时间行为文化分为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在西方单向时间制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一去不复返,是无形的珍贵物品,因而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德国文化是典型的单向时间制文化,德国人讲究效率,尽量在预计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完成任务,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个行程。在德国人的思维中,高速度办事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视缓慢的人为懒惰,大都市的街上人们总是行色匆匆,他们办事期望马上得到结果,做生意也是很果断,在第一次会谈就签合同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他们总是很匆忙,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去处理,“生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而中国文化中是典型的多向时间制文化,主张时间是流动的,但又是循环不已的,因此现在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习惯于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情,期限只是既定的目标,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在中国多向时间制文化中,倾向于在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事宜,而且处理时间的方式非常灵活,效率顺应“人和”,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任何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2.3 过去价值取向与未来价值取向
空间有三个维度,即长、宽、高。其实,时间也有三个维 度,这三个维度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离开了时间的三个维度,就谈不上时间流程和时间观念。人文時间和心理时间都有个“现在”、“过去”和“未来”的问题。对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概念,不同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西方未来价值取向中,总是更加信任未来,认为未来会比现在更加美好,而东方过去价值取向文化中, 则将过去视为做出决定以及选择真理的判定标准,历史、宗教信仰、传统对于过去价值取向文化来说甚为重要。中国文化属于过去时间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与过去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人们不仅熟知历史事件,而且将历史视为对当今时代的判定标准。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遗迹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所以比德国更加关注历史,甚至有著名的中国俗语“以史为鉴” 、“博古通今”,换言之,历史是对当今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德国是很典型的未来价值取向国家,德国人对于历史的兴趣比较淡漠,大部分德国人认为未来才是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德国人更加信任未来并致力于规划未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德国人不注重历史,但他们更加注重不断创新,因此他们会对这样的赞美“你没什么变化呀”而感到恼火生气,而德国孩子们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要期待未来,未来必定比当下更加博大光明。
3.空间学
空间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空间以及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控制自身与交际对象之间空间距离的科学。“Proxemik”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形容词“接近的”,包括各种空间距离应用现象。研究表明,文化会大大影响个人空间距离的控制,也就是说在身体距离,座位排序等。Ruben将个人空间定义为“看不见的界限”,换句话说,个人空间包括我们身体周围的环境,作为这一区域的主宰者,我们有权利决定水可以进入其中。德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相比于中国的集体主义,要求更多的个人空间。如果德国人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他们往往表示出攻击倾向。如果德国人不小心碰到了别人,会很快说“对不起,抱歉”,进入电梯后,德国人也往往会选择对面站立,哪怕里面只有一个人,在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德国人也会尽量避免与其他人的肢体接触。而中国人面对拥挤环境,往往采取容忍态度,他们可以接受彼此身体的触碰,而不会恼怒,即使他们的身体距离近到可以闻到对方的体味。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一个比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非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过程,也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William B.Gudykunst于2003 年出版著作《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一书中收集和总结了迄今为止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理论,并对所有这些理论进行科学地诠释和客观地评论。在书中,Gudykunst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了方向。他提醒我们,把文化当作理论上的解释变数,对文化差异加以诠释,是正确的。但是,文化这一理论变数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新形势下,研究者应开拓视野,广泛合作,研究各种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参考书目:
1、《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张隆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1月版
2、《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张劲松著,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6卷第3期
3、《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邓立华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1月版
4、《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