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瑜
摘要: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开阔的大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生物现象,切实利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实验有利于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 能力 有效教学
【分类号】G633.7
一、小实验,大兴趣
凡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展开。中学生天性好奇,好动,生物小实验有很强的吸收力,极易激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新课讲授时让他们观察有趣的生物小实验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兴趣昂然。如在讲“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时,课前先在讲台上放了个装了温水的矿泉水瓶,然后让一个同学帮忙放入适量的葡萄糖和酵母菌粉未,再在瓶口套上一个汽球。这一段小实验是在课间做的,同学们都非常好奇,都在不停的问老师这是在干什么?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看到汽球慢慢的涨起来了的时候更是忍耐不住了:当他们再闻到那水里发出的淡淡酒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一节轻松生动的生物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中学生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所学的知识比较枯燥或者是难以理解的知识时,他们就更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老师就要想办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做做小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在讲到“细胞内的物质”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用語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理解,根本提不起兴趣。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烧一颗花生米,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在实验的过程中你只要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再从实验现象中引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和区别,这个无味的知识也变得很有意思了,这得到的教学效果是空讲怎么也比不上的。
二、小实验,大材料
微观世界中细胞的生活,自然界中生物间的弱肉强食……,这些对中学生是神秘莫测的,又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难以遇到的和想象的。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征,正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过渡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生命规律的学习,非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和帮助。
直观、生动和形象的演示小实验,可以将这些微观、抽象的生物知识直接或间接演示为宏观的,便于学生观察的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可见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茎中的导管”时,要让同学们明确导管的存在部位和理解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我课前将大叶榕的茎放在红墨水里浸1~2小时后,将其分成小段并剖开,上课时让学生进行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的过程和和实验的现象。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的过程,理解了导管的运输方向:通过观察茎内红色的“筋络”(导管),也明确了导管的所在部位。这样的小实验在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知识。
三、小实验 ,大能力
许多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观察又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
我经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观察绿豆萌发的过程以及胚的各部分发育成什么?观察馒头在什么环境下最容易发霉?观察父母如何给碗筷消毒?观察小蟑螂和大蟑螂除大小外有什么不同?观察农林工人移栽树木时是如何处理苗木的?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进行一些观察性的小实验,如:摘上各种植物的叶子,让学生观察网状脉和平行脉的区别;带来清水培养的植物和加营养液培养的植物让他们观察哪棵长得好;观察同一棵花生苗上的花生的大小不同;观察植物根尖的根毛的形态和数量等等。只要是对课堂教学有利的,容易取材的,都可以让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到了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分析思考现象背后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课内的观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了课堂所学生物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小实验,大创造
课本的课后练习和课外探究中有些小实验,我一般都要求他们回家自己完成。这些课外的小实验,材料工具都要学生自己准备,当找不到现成的材料时,就需要学生想办法在生活用品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当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时候,也要学生自己动脑解决,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时候,潜在的创造能力就被挖掘出来,其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动手做实验,会遇到一些平时没有碰到的操作问题,只要经过不断的尝试练习,操作就会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达到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
五、小实验,大理解
每个小实验肯定都有着相关的生物知识和生物规律,在做小实验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所学的知识再学习和复习了一次。善于利用课内课外的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和生物规律,学习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在讲“种子的结构”内容时,我按照课本的要求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实验后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这是第一遍的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其他植物的种子进行观察和归类,这是第二遍的学习,这个小实验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巩固掌握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异同点这一知识点,消除了对知识的模糊和错误认识,顺利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加深了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小实验能够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符合认识的基本规律。平时,我们在生物教学中的遇到的难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活经验,感性知识贫乏所造成的。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善于思考,大胆创新,敢试敢做,巧用生物小实验,充分发挥生物小实验简便、直观、生动的优势,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让学生更自觉、主动的探索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高效,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红兵. 在观察和实验中掌握知识 科学教育, 2000.
3、魏庆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山东教育[J] 2008.
4、李良海 浅谈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的开展与指导 中学物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