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声学实验法和传统听辨与观测法有效地结合,是为了对淮安市辖四区的职校生和RP本族语者英语双元音发音进行声学数据采集,通过提取其声学参数----时长及共振峰波谱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淮安职校生英语双元音滑动时长所占总时长的比例明显地低于RP本族语者,且其发音的第一共振峰(F1)的下降和第二共振峰(F2)的上扬均不显著;淮安职校生且其英语双元音发音滑动时舌位与口腔形状的适时转变均和RP本族语者均存在差异;此外,误发音、漏添音的现象进一步表明淮安职校生母语发音的舌位与口型习惯对英语双元音发音的负影响。
关键词:英语双元音;滑动;声学实验法;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
1.引言
在英语语音学中,双元音是指有平滑过渡的两个元音联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发音过程中,牵涉到不同的舌位变化,即从其中的一种舌位滑动到另一种舌位,且口型也有变化。特拉斯克(2000)认为双元音作为单个音节的核心部分,由起始元音以不同的平滑程度过渡到后接元音[1],因此,双元发音并不是两个单元音音素的简单组合。张金生(2002)根据发音时舌位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把英语中的8个双元音分成两大类:集中双元音,即发音时舌位的移动方向是舌的中部;另一类是闭口双元音,发音时,舌位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口腔开启程度由大变小[2]。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习得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词汇,也不是语法,而是语音层面上的干扰,即母语发音的舌位和口腔习惯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影响,这说明母语方音地域性的差异势必会对各地学习者的英语发音带来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地域导向,以职业院校学生为测试对象来研究英语双元音的滑动情况。
2.实验数据采集
在实验数据采集的准备阶段,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考量:
(1)实验对象:一组来自淮安市辖四区的职业院校学生,5男5女;另一组实验对象为来自美国和英国的2名外籍教师,他们目前在本科院校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工作。
(2)实验设备:录音时所采用的录音设备是平板IPD,文件在它的iTunes中采用 .m4a格式进行保存,后用audition 3.0软件对采集的音频进行了降噪处理,保证了本实验所用录音材料的自然和清晰。
(3)实验材料:一是國际音标中的8个双元音[3];二是与8个双元音相关的单词,均来自于受试对象目前所学的教材,即高职英语(苏州大学出版社)和英语(劳动保障出版社)中的自然词汇。(此处因篇幅原因,实验材料不附)
3.实验数据分析
对于实验所得的数据,主要用声学实验法(对比分析法与语图呈现法)及听辨与观测法来分析淮安市辖四区职校生双元音的发音特点。
3.1 声学实验法(1):对比分析法
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加清晰,主要通过adobe audition3.0软件提取淮安职校女性受试人和RP女性本族语者的第一音素段有效时长,第二音素段有效时长,滑动部分有效时长和总有效时长,通过这些参数值的对比来分析淮安职校女性受试人双元音过渡时的情况。
由表3-1及图3-2、3-3可知:在双元音发音上,淮安职校女性受试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女性本族语者相比,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1)从发音所用的总时长来看,女性受试人发8个双元音所用时间整体上高于女性本族语者。(2)和本族语者相比,女性受试人发音的第一音素所用时长明显偏高,而在/??/,/e?/,/??/和/a?/这几个集中双元音的第二个音素中,女性受试人所用时长又明显地低于本族语者。(3)除/a?/这个音而外,女性受试人英语双元音的发音滑动部分明显不足,尤其是/e?/,/??/和/??/这几个音的滑动部分尤为短促,其所占总时长的比例都低于20%,这说明淮安地区女性受试人在双元音发音过渡上缺乏灵活性。(4)淮安地区女性受试人的发音第一音素都要比第二音素长,基本上符合双元音前响的特点,这在图3-2中能清晰地体现出来。
3.2声学实验法(2):语图呈现法
为了实验的结果更加地直观,在对淮安职校男性受试人的发音考量上,主要通过Praat软件提取了他们和RP男性本族语者双元音发音的滑动语图来呈现。
结果发现:(1)从发音时长上来看,淮安职校男性受试人双元音的发音长度不稳定,有的发音明显高于RP本族语者,有的发音又明显地低于RP本族语者,这可能受到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影响,发音过渡段不明显。(2)淮安男性受试人汉语替代英语发音问题严重,部分男性受试人把/??/音发成/w?/音,更有甚者,用汉字的“爱”音来代替英语双元音/a?/的发音:如语图3-4所示,RP男性本族语者发/a?/音,可以看出从/a/到/?/的过程中,F1和F2的变化显著,这说明舌位从后元音/a/的低位到前元音/?/高位的变化,且在F2处明显上扬,这充分体现了RP男性本族语者发此元音舌位自然灵活变化的滑动过程;而对比淮安男性受试人发/a?/音,其共振峰F1的上扬和F2的下降趋势均不足,过程不明显,变化不显著,这说明淮安男性受试人用汉语替代音去发此双元音时舌位高低转换过渡不足,从而不能像本族语者那样灵活地改变舌头高低,甚至口的形状。
3.3 听辨和观测法
就英语语音的研究而言,听辨法是让研究者能直接感知到的一种传统检测受试人发音的方法,在本次实验运用听辨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淮安市辖四区受试人双元音发音存在如下几种问题:(1)发音的混淆:男、女性受试人普遍把/e?/音错发成/a?/音,如把单词fail发成file,其次,/e?/和/??/不分,如把单词dare发成deer等。(2)单、双元音混同:男、女受试人中均有把双元音/e?/音发成单元音/e/的现象,如把单词fail混同音成单词fell.;甚至有把双元音/a?/音发成单长元音/?:/音的现象等。(3)误音、添音严重:如把单词brain误发成bring,单词flight误发成flat,不仅如此,还存在着添音现象,如把单词tour发成tall,添增了舌侧音/l/的现象。(4)口型变换不到位:以合口双元音/a?/和/a?/为例,RP本族语者发这两个音时的口型均是从全开到半合,而淮安受试人发音时口型一直处于半开状态,甚至部分淮安受试人发/a?/时,口型一直处于半圆状态。
4.结论
本文运用声学实验法提取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淮安市辖四区职校生发英语双元音时长特征及比例,同时结合语谱图中共振峰这一参数特征及传统的听辨与观测法深入研究了淮安市辖四区职校生英语双元音发音的滑动情况,结论如下:
(1)其第一音素段时长、总时长以及第一音素段时长占总时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RP本族语者,最为关键的是,其滑动时长所占总时长的比例又明显地低于RP本族语者,这说明其滑动过程不明显,舌位和口型没有RP本族语者那样灵活自然地变化。
(2)其第二共振峰(F2)的上扬和第一共振峰(F1)的下降均不显著,语谱图显示F1和F2都比较平滑,这亦可以说明其发音时舌位的高低转换、口腔形状的开合圆扁的适时变化均存在问题。
(3)其对音的混淆所产生的误发音、漏添音等现象极其严重。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淮安职校学生在英语双元音滑动发音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其这样的发音后果会给听者带来意义理解上的偏差,从而造成二语交流上的障碍;因此,笔者期望淮安的语言学专家和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加以重视,建议在今后的英语语音教学中,能借助一定的声学软件和设备来帮助职校生校正发音,从而能提高其发音全貌。
参考文献:
[1]特拉斯克.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张金生.英汉元音对比与英语语音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3]360宝库-英语国际音标发音表[OL]
作者简介及详细通讯地址:姓名:金娟(1973.12.18);性别:女;籍贯:江苏、盐城;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
[备注]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资助课题 (课题名称:淮安地区职校生英语发音偏误的实验研究 课题编号: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