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成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激发学生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课可以成为生机勃勃、情致盎然的诗意课堂。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在小學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从导读、速读、精读、诵读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分类号】G633.3
引言
在语文新课标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得到重视和体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素养关系到其他课程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和多重功能。所以,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去人格素养。当前,语文新课标得到不断贯彻落实,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培养重点。而这一目标的如何落实,关键正是在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上。
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阅读教学是对话的桥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而应当充分利用并挖掘阅读教材。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初读课文,对课本内容感知;然后就是学习重点句子和段落,精读课文;最后则是走出文本、品读课文,扩展知识面。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导读中合理引导,提高课文内容阅读的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导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对于阅读教学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并且防止学生出现漫无目的阅读的情况。一般来说,教师在课文导读中可以运用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介绍课文背景知识,为整篇文章奠定情感基调,这种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在阅读中偏离文章主旨。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简单讲解下抗日战争的惨烈,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生动场面,在以上情景刺激下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阅读中。第二种方式采取提问的形式,通过与课文重点、难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有针对性的获取信息和内容。比如在《开国大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问题:(1)开国大典举办的地点与时间;(2)开过大典中领导人物你认识哪些?(3)该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借助于以上问题,促使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增强了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中眼手并用,寻找生疏知识点
在导读教学的前提下,学生通常可以比较顺利的进入到速读环节中。对于速读,一般指快速阅读,也就是从语文课文中快速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并且在提高小学生注意力具有不错的训练作用。而在速读形式上,默读是相对最优的方式。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语言系统相对不完善,不少学生只有发出声音才可以流畅的阅读。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默读,不过也允许部分学生采取小声速读的方式。在速读质量上,主要依靠的是导读阶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在速读过程中眼手并用,一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用笔做个记号,等到整篇文章读完后再一定解释。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速读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推行。比如某个班级有40个学生,可以分成5各小组,每组8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要求小组成员开始速读,并选派代表回答问题。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在竞争的环境下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总而言之,速度环节以“快”为核心,借助于快速阅读来促进学生尽快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三、精读中解析课文,实现升华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精读环节居于核心地位,精读开展的好坏关系到阅读中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在精读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师生之间进行高频率的互动,注重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一般来说,精读表现为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有些难点和重点地方可能要逐字进行解读与分析。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精读环节中要实现多个目标:首先就是理解“衣衫褴褛”、“风和日丽”、“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利用这些词语来练习造句;其次就是知道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倾向,尤其是课文中有关周恩来思想变化的场景进行分析与解读;最后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的伟大有所感悟,由此及彼,达到升华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教学目标。在精读教学中,保持具体形式与操作的灵活性,只要不和语文新课标的教学任务相脱节,教师应当创新具体教师形式,通过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诵读中强化训练,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完整需要诵读来巩固,诵读在阅读教学中起到检验与收尾的作用,促进学生记忆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语言载体而言,在语文课文进行诵读也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和体现。而且,学生在语文语言工具的使用上离不开有效的记忆,而有效的记忆更是离不开多次诵读的强化。为此,语文阅读教学绝对不能忽视诵读环节的重要性。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表明诵读可以在对学生记忆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正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掌握的知识相对不多,其思维空间的扩展离不开大量原始资料的积累,并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通过诵读优秀文章,学生不仅可以直接提高阅读水平,其写作水平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诵读新方法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比如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随机点名以及默写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对诵读产生厌倦和抵触。考虑到小学生在整体把握能力和理解力上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对诵读文章实行分解处理,比如要求某个小组成员每人诵读一个段落,从而有助于学生成就感的提升,进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秉持“水滴穿石”态度。教师应当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联系实践,不断创新方法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静.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研究,2014(1).
[2]宋波.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研究[J].跨世纪,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