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林
摘要: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距今年代久远。由于其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因此学习文言文也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反复听读 点拨释疑 激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如何轻负高效地达到教学要求,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我在多年探索中形成了“过程重听读,感悟抓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过程重听读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顺畅地朗读和背诵,听读是关键。听读什么?听读课文。谁读谁听?教师范读学生听,主要是学生自读教师听,学生之间互相听。如何听读?先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听,疑难句子要反复领读,然后指导学生自渎。教师巡回听学生读,主要听学困生读,并予以读法指导。听读内容可句、可段、可篇;指导主要在轻重快慢、节奏划分、抑扬顿挫等方面下工夫。
在听读过程中,对节奏划分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通常诗词节奏划分采用音节划分法。五言诗的节奏划分常用“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起来整齐和谐,又符合诗意;许多学生读成“二一二”式,则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尽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改变了句意。七言诗音节划分有三中情况:(1)“四三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2)“四一二式”,如“尚思为国|戍|轮台”。(3)“四二一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后两种是在第一种基础上的具体划分。文言文疑难句的划分采用成分分析法,依据成分确定停顿。如“余闻之也|久”,主语是“余闻之也”,谓语仅一“久”字,“也”即表陈述也表停顿,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但好多学生误划为“余闻之|也久”。又如“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分析的目的只在于让学生搞清语意与节奏的关系,不必在语法术语上下功夫。
以上过程以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敏锐感觉为着眼点,课堂教学过程表现为师生互听,主体是教师听学生读。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指导,初中文言文教学背诵的要求一般是可以当堂解决的。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掌握一定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然而串讲常使课堂气氛沉闷,耗时多,师生两吃力而效果不佳。怎样克服这一弊端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的做法是:在反复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附注,借助工具书,联系语境,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释疑并提问,教师适时适当点拨答疑,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对规律性的用法可通过比较拓展深化,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形成能力。这样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会打下学习文言文的坚实基础。
二、感悟抓核心
听读过程不仅是落实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而且是对诗文的初步感悟过程。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它所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一般属性,但它的特殊性恰恰是人文性,所以语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师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易·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应物斯感,感物咏志”的说法,都在强调着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发现。文言诗文文质兼美,是作者感悟的形象表达。因此,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是激趣的好办法。如教读温庭筠的《梦江南》,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的意境。以学生的感受为前提,学生就会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发生共鸣。如在教读《隆中对》时,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对策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即增强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在学生熟读和再现诗文画面后,教师可做精要的写作情境简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作者站于时代的高度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绪、思索感悟出来。如李白《望天门山》雄奇的画面,开阔的境界;曹操《观沧海》奇异的想象,博大的胸襟;岑参《白雪歌》逼真的画面,宏大的气魄;范仲淹《岳阳楼记》鲜明的对比,真挚的求索。这些作品情景交融,无不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高远的追求和博大的胸襟。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博大的胸襟,作者文笔再好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样,学生在感受画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感悟作者的情绪和思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为文之道实乃為人之道”的道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汲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健全的人格就会得到培养;对尖子生来说,通过情感陶冶,远大理想就会逐渐确立,有可能培养出开拓性的语文人才。
感悟以听说为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时要灵活处理听读和感悟的程序。可在听读中感悟,也可在感悟中通过听读加深感悟效果。从师生的地位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时间的分配说,过程重听读,目的为感悟,感悟抓核心。
参考文献
1.钟先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J].才智,2011(33).
2.胡金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苑教育,2012(24).
3.杨东增.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