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胜
从“讲优点”到“说真话”
学校教研会,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心得、探讨课堂,但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真正问题总是三缄其口,生怕有损授课教师面子,所以往往罗列出许多优点,却只有一处不痛不痒的缺点。这样的教研会,“会”的成分多,“议”的成分少,效率低下,以至于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
面对传统评课中的“优点多、建议少”“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一些可操作的议课方法和工具,可以将“议”的比重加重。
采取“循环说”:议课时教师间往往碍于情面不愿多说,因此我们倡导“开口就是贡献”。议课时,教师轮流发言,每人最多不超过3分钟,每次说清1-2个观点。可多次发言。以此促进教师的发言和交流。
采用“1+1”式的交流方式:1條优点+1点不足或建设性意见,且不得重复他人观点。扭转习惯于说“好”话的老一套评价局面。营造“说真话”“说直话”的氛围,以便增强交流的实效。
开展主题研讨:在“1+1”的议课基础上,从老师们提出的意见中,由研究主持人现场抽取一个老师们关注频次最高的话题(或者是观课表中预定的重点关注话题)展开议论,“这样处理,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你来执教,会使用什么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议论的最终目的并非评判出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让教师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感受着彼此的不同之处,明白对待同一问题,有很多种方式解决。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无缝糅合
我发现,学科教研组活动更多的是在研究本学科的内容和教法,对组织教学研究的太少,很多教师对课堂里的教育教学组织工作不尽人意,导致再好的教学设计难于在课堂上实施。于是,我们针对课堂组织形式开展专题研究,果然,老师们对课堂的组织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这样就实现了内容研究与课堂组织教学的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但是不久后,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长此下去,会造成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脱节。
对于“教学方式”开发出来的方法和策略,脱离了具体的背景,没有具体情境和事例来做支撑,往往空洞。比如教育孩子如何合作,脱离具体的合作情景,孩子们没有体验和经历,理解是肤浅的。
对于“学科内容”的研究,教师虽然知道了本节课应采取怎样的教法和学法,而过多的是关注教学内容的突破和教案的设计,没有将“教学方式”自如的运用,因此课堂的组织和实施层面没有精力应对,教案设计的再好,也会因课堂实施情况出现偏差而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有没有办法将两方面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呢?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下,既有内容的研究,又有教学方式的研究。
一开始我们就陷入了迷茫:对于一节课,从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很多,听课教师的兴奋点也不同,导致话题散漫。这就又回到了教研组起步阶段面的问题: 面面俱到,但往往缺乏创新。
有“舍”才有“得”。于是,我们决定我们有意识地将话题集中,试图从一节课中拿出1-2个话题来进行深入研讨。可是这样往往也造成教师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本来存在问题的教学设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但却因为老师们的关注点被另外的环节或情境所吸引,而得不到重视;本来老师研究的是合作学习,而教学设计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于是,我们回到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来寻找研究的素材,既研究内容也研究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这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研究话题聚焦在重难点上,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无论是从由“讲优点”到“说真话”,还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间的糅合,议课本是一件复杂而又“单纯”的过程,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求证,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栏目主持人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