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的。2016年,我在澳洲的执教经历对我原有的教學理念造成强烈的冲击。我就职的中学叫罗兹尼高(Rosny College),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简称塔州)政府所在地霍巴特(Hobart)宏伟的塔斯曼大桥(Tasman Bridge)旁,蓝色的德温河(River Derwent) 就在它旁边静静地流过,景色非常优美。就是在这所美丽的高中,一年的执教经历让我感慨颇多。我想从课程设置、授课、校长与黑人学生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亲身感受和执教故事。
课程设置力求创新
澳洲政府对海外教育学历认证要求非常之高,澳洲本科一般是三年制,但教育专业是四年,说明澳洲政府对教育事业格外重视。澳洲联邦政府有一个海外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州政府仍有各自的教师注册机构,且标准存在细微差异。因此,我所学的师范课程必须得到联邦和所在州两级政府的双重合格认证。其次,教师资质对英语的要求非常高,雅思成绩要求学术类“四个7”。
最后,除了教育资质和英语要求之外,还要有联邦警察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以此保证与孩子打交道的人没有任何犯罪前科。
入职以后,发现澳洲的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突出独立、自由、创新、兴趣 。澳洲中小学教育体制非常多样化,与国内一样有公校和私校,但私校是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学理念,如天主教学校、伊斯兰教学校、蒙台梭利教育法(Montessori)学校和斯泰纳教法(Steiner)学校。即便是公校,澳洲教育在学期设置和教材选择上也能反映出其独立、自由、创新、兴趣的办学理念。比如,塔州采用一年四个学期制,新南威尔士州则一年有三个学期。在教学方法上,澳洲采用了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目标分类教育法(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即设定教学目标考核,手段方式则下放给各个学校教师独立、自由地选择发挥。所谓教学目标,不是指国内的分数标准,而是设定各科在各年级要实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因此,各州各年级虽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但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由各个学校自行选定,甚至可以自行编写,统一教材被认为既会限制独立思考又会滞后于知识创新。
澳洲高中课程设置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为那些准备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第二类是为打算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因此,澳洲高中提供的课程有一百二十多个科目,除了数学、英语、科学、宗教、艺术之外,还有木工、电工和烹饪等等。
对于第一类学生的教学考核,比如高考,虽然各州分别出题,但教育部抽调各州教育专家对各州的各科考试题目进行难易程度评估,确定各州间的分数权重。这样,一方面各大学可据此确定在各州的录取分数,并没有名额限制;另一方面各州也可根据高考成绩了解各自的教学水平,以此来对各自的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反省。
对于第二类学生的课程,每个高中的优势不同,所提供的科目也不一样,想学习实用技能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高中。而对实用技能课程的评估,则通过市场供需情况自行调整。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职业顾问,学生一入学,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职业咨询。
在罗兹尼高中,对我触动最大的科目是表演艺术。这门课在学校非常受欢迎,很多学生都会选这门课,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绝佳窗口。这门课程传统的表演戏目是莎士比亚的名著,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的选段。每个学生都要求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每周都进行排练,然后期末在学校的大礼堂演出。演出一般在晚上,学生的家长会被邀请过来当观众。学生化上妆,穿着英国十七世纪的服饰在台上表演, 台下家长的摄像机、照相机光灯闪烁、掌声不断。然而,远比形式重要的是内容。人性中的善良、诚实、慷慨与阴险、虚伪、贪婪通过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出来。而学生通过这种亲身参与,具体地感受到了社会中的贫穷与富有,权利与法制的关系,更加了解了社会,为自己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课堂鼓励思辨
课堂鼓励学生思考、辩论。虽然没有要求,我还是申请旁听了几门课,如英语、生物等。在培养思辨能力方面,英语课表现的尤为充分。每个英语班,都成立了两个辩论队,日常进行辩论训练,并定期在学年和校际之间组织辩论赛,获胜队有奖杯,队员有奖章。学生们非常踊跃,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喜欢辩论、锻炼口才;而且也请父母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家里与其辩论,帮助培养思辨能力和口才。生物课则采用了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即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并提出问题。比如老师讲动物的习性或植物的特点时,基本上是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到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并尽可能在生活中对它们进行观察,再进行思考、总结归纳; 然后,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研究观察思考,发表观点并提出问题,老师再进行点评。基于这种教学理念,罗兹尼高中的图书馆非常大,相关科目的书籍非常丰富。
校长与黑人学生
学校对学生服饰、课堂行为规范上的要求较为宽松。以我教授的中文课为例,学生上课时不用喊“老师好”,下课也无需说“老师再见”,明显没有国内学生有规矩,也缺乏国内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许这是对学生个体人格的尊重。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国内标准的“人民教师”而言,习惯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整齐划一,之后便很难适应这种“自由散漫”,直到我某天目睹了校长在一个黑人学生的餐桌前跪下以便平视说话的一幕。
那件事发生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欢迎国际学生的晚宴上。在学校明亮的餐厅里,整齐的一排排长条桌上铺着整洁的白色桌布,上面摆放着大小叠放、整齐洁净得发亮的盘子,旁边是两副刀叉、高脚杯。三十多个国际学生和他们的任课老师都盛装出席。这些学生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的留学生,也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的交换生,还有数目极少的来自非洲的难民子女。一个非洲男孩,怯生生地就坐在我的前面。
校长走上台来致开幕词,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The limit of your language is the limit of your world”(你语言的边界就是你世界的边界)。这句话不仅是说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了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外语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对其它文化的尊重。
然而,真正对我产生极大触动的不是校长的国际视野,而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开幕词后,大家开始就餐,校长来到各个餐桌前,询问国际学生晚餐是否可口,是否还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他走到学生面前,为了不让学生仰头看他、说话不舒服,他不时会单腿跪在学生侧面,这样就基本与学生保持了平视状态,学生说话很舒服,但校长却得不停地单膝跪下,再站起,再单膝跪下,再站起……我观察到,他问的大多是亚洲学生。当走到我前面的黑人学生面前,黑人学生看起来很局促不安。他同样单膝跪下,和颜悦色地低声询问着。也许是意识到这个黑人学生需要一些额外的关心,或许是也有点儿累了。我看到校长说着说着,居然双膝跪了下来。虽然我知道在澳洲也许没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文化意识,西方文化中,主动跪下也是表达了一种极大的礼貌和尊重。校长跟这个黑人学生聊的时间最长。
实际上,种族平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澳洲大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有培训,对学生有课程训练。
后来,我离开了塔州,但那位可敬的校长身上体现的这种平等、尊重的人性温暖已经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相信他用语言和行为所传递的平等、尊重也会扎根在他的学生心里。他所领导的罗兹尼高所倡导的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教学宗旨也一直被我当成自身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适,博士,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高级讲师,罗马大学客座教授,发表专著两部、国际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