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在思考中前进

2017-09-28 16:17唐恩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

唐恩涛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上与传统的基础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新的课程改革给这门年轻的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本文就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教学 信息素养

G633.67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技能和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怎么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编写欠妥,初、高中教学内容严重重复

现行的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模式上就像是一本简易的软件说明书,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时往往依纲不照本,有教材和没有教材一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滞后”和“不稳定”,导致教材编写方式欠妥,从而造成上信息技术课就像是在上软件培训课,实难较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严重重复,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一部分地区的教材分为“零起点”和 “非零起点”,但这两种教材内容也不可避免地简单重复,这种重复的教学,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与课程改革所提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相符合的。

2.师资不足,教学管理理念滞后

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而且还要承担着整个机房的维护工作,为其它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校信息化管理等的相关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知识,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的现状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学,大部分学校并不把信息技术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单上也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成绩,信息技术的成绩与学生学得优差无关、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考核无关,从而客观上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产生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学好学差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3.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全凭兴趣

(1)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授约30%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自己练习、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做适当点评。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潜意识里就当成是传统学科的自习时间,于是,就自己做自己的,完全不理会刚才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往往不得不化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以督促学生学习、探究,有时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讲解刚刚讲授的内容。

(2)学生没有树立学科观念,学习全凭兴趣。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的形态存在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根本不注重,在讲授相对枯燥的理论课时,往往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从而使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全凭兴趣。这一点尤为突出,在教师讲授时,对该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认真听讲,练习时认真练习、探究,而对该部分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讲授时,根本不听,练习时也不认真练习、探究,这就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残缺不全,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新型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强调活动化、主题化,要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兼顾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在从简单的模拟操作到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过程,较好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和有目的地使用计算机,并能够将信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应考虑到各地区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力求整齐划一,应该设计出更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层次要求,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教材还应加强实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使学生单纯地学习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在教材的活动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从教材的模块看,现行的信息技术课模块化应该进一步完善,部分内容应综合化,教学中应多采用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在知识内容上,应按学生年龄特点综合起来,容易的内容在低年级学习,较难理解则在高年级学习。

2.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改良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甚至是整个学年的课程一起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目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又要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学会不断的反思,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以达到积累经验和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授课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在学生练习的时间里最好釆用任务驱动法,布置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这就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分层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课堂结束时,教师还要进行小结或讨论,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回顾本节要点等,不能在练习中简单结束,而无点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喜欢应用性强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和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如将理论部分的知识作为学习搜索引擎时的应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使得理论内容不但比教材所讲述的更详细,而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更避免了上理论课时的枯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的作用。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网查询资料,开展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比赛,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开展第二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状留给我们了很多思考。我们应该敢于正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加大改革的力度,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俞红珍.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龚道敏.谨防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2

黄俊锴.浅谈网络时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

邱玉东.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来 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