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是一次表演

2017-09-28 15:02姜达
师道 2017年9期
关键词:谈话舞台儿童

姜达

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是一场高水平的教学竞赛,来自江苏省各市的27名青年教师,在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现场近千名老师参会观看。

我有幸,也作为选手参加了这场盛会。我上的是一堂作文课。为了这堂课,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施建平,李吉林老师的大弟子、南通市名师张洪涛等人,多次试听,为我精心打造;为了这堂课,学校备课组专门为我举行研讨会,精心雕琢;为了这堂课,我九易其稿,十次试教,几乎琢磨了四十分钟课堂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教学理念新颖,设计环节巧妙,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成效突出……这是十次试教后,大家一致的评价。怀着满满的信心与期待,我来到了比赛场地。这次比赛,由于参赛老师较多,时间比较紧凑,课与课之间只有十分钟的间隙。而在这十分钟里,参赛老师要调试好课件,要进行五分钟的现场说课,要留有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进场,所以留给老师课前谈话的时间就很少了。而作为这堂课的一部分,我设计了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课前谈话,既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热情,又能课前蕴积,为下面的授课打下铺垫。

时间宝贵,前一位比赛教师的课刚刚结束,我就冲上舞台,开始课前课件的调试。接着是五分钟的说课,此次课的主题是“站在课中央”,我围绕着“发现儿童天性、激发儿童兴趣、符合儿童规律”等方面,阐述了自己设计这堂课的一些理念。当我说完课,早就在门外等候的学生陆续进场。学生大体落座后,我一看手表,留存的时间不多了,就开始了“激情激趣”的课前谈话。说实话,面对着舞台上绚烂的灯光,面对着舞台下数百双眼睛,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但谈话的效果还不错。我也很快进入了状态,在舞台上和学生谈笑风生,按照之前的教案——课前谈话“激情激趣”,带入情境启发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当堂练习即时评价……总的来说,这堂课经过了精心打磨,使我在此次教学大赛的舞台不时产生得心应手的良好感觉。不过也有让我担心的环节,在即时评价环节中要随机选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而我并不了解所用班级学生的作文能力。好在后来学生呈现的片段,很能体现我教学的效果。在学生描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篇很好的范例。我特别把这几篇习作抽出来,按照设计思路,作了相关的点评。上完课后,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听课的不少老师也表示这堂课给他们启发很大,课上得非常好。

我有些洋洋自得,但没想到的是,评委在和我交流时,对我说这堂课——你没有真正地尊重儿童,你“目中无人”!初听,我一愣!几个名师亲自过手,数位同仁精心探讨,多少个日夜字斟句酌,难道设计还有问题?难道生本意识还不浓厚?

评委又告诉我:课很精彩,但那只是表演。虽然整堂课的设计围绕“发现儿童天性、激发儿童兴趣、符合儿童规律”这一教学理念,但你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在上课前,学生还没有全部落座,你就开始课前谈话了。有两个学生,转了一会儿找不到位置坐下,看到你已经播放PPT开始课前谈话,他们只能偷偷溜到后面,最后被班主任带到一边去了。

我又是一愣。是的,我没有注意到,我只注意到了我的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落座,这我是知道的,但时间来不及了,我要赶时间把设计的内容处理好。竟有两个学生溜了?我确实没看到。我只看到教学流程随我心意,我只看到了在场的学生兴致盎然,我只看到了现场的气氛轻松愉悦……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提问时,我注意启发诱导;评价时,我始终鼓励激发。但,我真的尊重儿童吗?

“你没有尊重儿童”,多么熟悉的评价。在十次试教中,施建平、张洪涛等名师,也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PPT上的字,不够大,后面的学生看不清的,要从后面孩子的眼光去看。”

“孩子看屏幕时,你站在了孩子中间,有的孩子看不到,在左右摇摆地看。”

“你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基础弱的孩子跟不上。”

“你让孩子写片段,选择示范段进行评点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基础差的学生,也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

凡此种种细节,我一个个地改了,为了“尊重儿童”,我更加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我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问题的设计,调整自己的站姿手势,我甚至尽最大努力在整堂课上都带着和善的微笑、轻柔的目光。这样,在我的课上,儿童看起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童心得到了充分的呵护,童趣得到了最有力的激发。但,竟有两个孩子没上课!

静下心来,我反复认真地问自己——我的内心真的是为了尊重儿童吗?不!说实话,那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只是为了那一堂课!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哪怕是我在这堂课上的担心——即时评价环节中呈现学生片段描写的效果,也不是担心学生会不会写,而是担心观众的看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我展现个人教学技巧的媒介;学生的习得和能力提升,只是我达到目标的副产品。

但,上课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很惭愧,我似乎没有认真思考过。

回想自己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上过大大小小数十堂公开课、竞赛课。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给学生打气。是自己的班级,我会事先允诺说:今天好好表现,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回来后免做作业或者发奖品;是他人的班级,我会想办法套近乎,“连骗带蒙”,戴戴高帽子,竖竖大拇指……课堂上,满面春风,鼓励接连而至,可我是发自内心的吗?还记得在某堂公开课上,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组织排练课本剧,为了达到课堂的效果,我信誓旦旦地说老师一定会来观看你们的表演。后来,听说孩子们真的排练了,可我去了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平时上完课,同行们也常常会组织评课,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姜老师的课尊重儿童,以生为本”“姜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姜老师呵护儿童的童心”……可我问过学生的感受吗?似乎从来没有。评价的人,永远是成人,不会是听课的学生。于是,我也竭尽全力地为了同行的这些评价而努力着。

再想想自己日常的教学,没有同行、专家的存在,上课更是随意——怒目呵斥有之,讽刺挖苦有之,没有了满面的春风,没有了和善的目光……我会为了一次默写,生生挤掉孩子准备的某次自主队会;我会为了一次评讲,毫无顾忌地占用大半个课间。到了公开展示时,再戴上面具,好评有了,奖状有了,荣誉有了,可在这个过程中又丢失了什么呢?这一堂为了在省内展示自己教学才能的“精心伪装”的课,还是在一个个细节中,被人一語道破,也使我猛然惊醒:尊重,不是一次表演,而是内心的一种呼唤,是内心的一种呈现。若没有充分的情感投入,尊重就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一个不知道真正尊重儿童的老师,再伪装,还是有破绽的。

“从儿童的角度看”“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样的理念早已熟知,这种论文我也写过好多。我自以为懂了,我欺骗着自己,也欺骗了同行。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儿童,是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信仰;尊重儿童,是把儿童的幸福、健康以及和谐的成长当作自己的追求。你的课,尊重儿童了吗?去问问孩子的想法,去听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儿童,只有儿童说了算。

比赛结束了,没能拿到第一名,但我已经满足,因为我所得到的更为重要:学会对教育,心怀虔诚;学会对儿童,心生敬意。

最后,向两个没有上我课的孩子道歉。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endprint

猜你喜欢
谈话舞台儿童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台上
画与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我们的舞台
(1)阅读理解两则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