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喜人收获
——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2017-09-28 18:19:16○刘
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年青人民的名义官场

○刘 涛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喜人收获
——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刘 涛

自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引起了广泛、持续的关注。作为一部以反腐为主线,全面大胆展示中国当下政治生态和官员形象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一剧的受众群体的广泛程度,所获得的好评度,以及引发的话题热度并不多见,也是很多人之前没有预计到的。在围绕此剧展开的诸多热点话题中,倘若拿一个关键词概括,“尺度”一词应该最为引人注目。从剧情伊始,在北京赵德汉家中查获的装满整面墙的巨额赃款,到后面剧情中牵连出来的“副国级”腐败官员赵立春,《人民》一剧揭示官场内幕时所触及的底线,在多数观众眼中堪称近年来同类型电视剧之“最”。而主创人员有意识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让此剧在当下的电视剧创作中显得卓尔不群,成为很多评论家眼中的“一股清流”。此剧直面现实生活中严肃重大问题的决心,以及揭示官员贪腐和官场内幕时的直率大胆,使观众感受到了艺术所具有的巨大力量。纵观全剧,在热度、尺度和力度三个方面皆有精彩之处。

一、热度:消解策略下的错位关注

我们应该看到,同样是反腐题材的官场剧,《人民》一剧具有比其他同类剧更多的热度。除了在收视率上名列前茅,此剧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更是成为热议的中心。而后者对此剧热度的贡献更为突出。正是凭借着热搜榜、朋友圈、公众号等自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此剧似乎一夜之间便风靡全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这些新传媒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多为年青一代,《人民》一剧就借此取得了前代同类电视剧无法做到的成绩,换句话说就是成功博得了年青人的关注。这一点,对于主旋律电视剧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有些社会成员对政治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并呈现出随着年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这样一来,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虽然有着来自官方的推动,却一直难以做到真正的普及大众。其中,年青一代对政治的淡漠甚至是排斥是主要的原因。2000年,根据作家张平的小说改编的反腐大戏《生死抉择》引起全国热议,但其背后有着非常明显的主流力量助推。以单位组织观看的方式所获得的普及度,很难获得年青一代的主动认同。之后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创作上正视了这一问题,采用了明星偶像包装这样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效果。《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一些红色偶像剧,确实引起了年青一代的兴趣和主动关注,但对明星的过度消费使其不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效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人民》一剧在既无过多娱乐性内容,又无当红明星助阵的情况下能爆红,其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

究其原因,有不少观点认为是此剧严肃而富于现实性的内容,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吸引了大批观众。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可以理解。纵观当下的影视剧创作,IP改编、谍战反特占据了一大半江山。能引起一定热度的现实类题材,也多是从家庭入手,表现夫妻关系、子女教育等等日常化生活性内容。所以《人民》一剧所具备的大视野和高格局,正好是当下影视剧最为欠缺的元素,因此就有了足够的吸引观众的新鲜度。然而,如果将这些作为此剧走红的唯一原因,似乎有些片面和武断。剧作内容可以唤起很多观众的正义感和严肃性,但这批观众以中老年为主。仔细研究年青观众对此剧的关注点,便会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不在内容,而是热衷讨论“达康书记的表情包”此类的话题。在此剧开播的前两集中,这个话题制造的热度是远大于剧作内容本身的。前文提到的此剧在微博、微信中的迅速传播,半数以上的功劳是归于这个话题的。这些现象,其实反映出年青一代观看此剧的心态与中老年观众不同,也与此剧的创作意图有相当距离。我们不能妄断,这样一部主旋律电视剧选择湖南卫视这类侧重于娱乐的平台播出,是否存在吸引更多年青人关注的放送初衷,但“表情包”肯定不会是主创人员的预设。作为社交平台上活跃着的话语方式,“表情包”受到年青人的欢迎,其构成本身即是对当下文化语境的一种反映。相当一部分“表情包”来源于年青网友的戏谑模仿。他们从各类影像资料中搜寻富有表现力的瞬间,抽去其原本的情绪和意蕴,单纯从形似的角度出发,赋予这个瞬间以新的、更直观和更具娱乐性的意义。这种态度源自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解策略,是大众文化追求平面化和娱乐化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语境下,《人民》一剧开播以来便被纳入到消解策略中。演员吴刚对李达康一角的出色塑造,成为了年青观众创造新表情包的绝佳来源。于是,剧情中角色特定的原有意义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笑不出来”的苦涩,这样更具有日常交流和娱乐色彩的意义。相较于严肃的剧情内容,这样的关注点显然是错位的,却也是更具流行性和热度的。尤其是掌握着自媒体权利的年青一代,他们长期浸润在深度消解的文化语境中,也已形成了一种文化接受的惯性,就是对接触到的文化产品采取普遍的戏仿和消解。抽去原有内核,代之以他们更感兴趣的价值,并且凭借手中的移动终端使其成为一种流行热点。这是当下文化传播中很主流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若没有“达康书记表情包”,《人民》一剧恐怕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年青一代的一致关注。所以,此剧的热度,不完全是对其剧情内容的关注所带来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为年青观众对此剧的错位关注,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喜忧参半。

二、尺度:文艺体制下的突破与维持

《人民》一剧的最大看点,就是主创人员口中所说的“大尺度”。由于官场相对的封闭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谈论官场时的讳莫如深,造成了观众在面对政治类影视作品时的集体期待视野,就是希望看到对所谓“内幕”的揭秘。这种期待视野一半是源自好奇心的窥探欲望,另一半则带有民众对官员的审视眼光,并成为观众衡量此类影视作品是否成功优秀的重要标准。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主创人员对观众的这种期待视野早有准备,对于官场政治类影视作品而言,尺度越大,意味着谈论的话题更敏感、反映的社会矛盾更尖锐、审视的官员级别更高层、触及到的体制问题更深刻。所以,找寻合适的“尺度”是一部官场政治类影视作品获得各方认同的关键因素。而“尺度”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更为自由宽松的体制空间,以及更多来自观众层面的接受认同。

《人民》一剧在尺度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所描写官员的级别上。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结构中,级别直接与权力呈正比关系。而位高权重,一方面意味着更集中的观众期待视野投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多的体制内话语禁忌。所以,作品中官员的级别高低,成为了一部官场政治类影视作品尺度大小的标尺。之前的类似影视剧,多数以市级官员作为主要描写群体。这是均衡期待视野与体制底线之后的结果。在我国的行政构架中,城市的位置居于中间。相应的,市级官员手中的权力也居于我国政治权力构架的中等位置。他们既掌握着关系民众福祉的直接权力,是民众眼中的“大官”,又会受到国家层面的更高权力的制约。现实生活中,围绕这一级别官员发生的问题也更为典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对象,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窥探官场内幕的期待视野,又以市级官员所处的中间位置巧妙地避开了话语禁忌,从而达到了观众满意、体制默许的深度契合。以《人民》一剧的编剧周梅森的其他同类作品为例即可看出这一点。《绝对权力》的主角是市委书记齐全盛和同级别的刘重天,而问题最大的是市长赵芬芳;《至高权益》围绕市委书记李东方,面对前两任市委书记留下的“政绩工程”的困惑而展开;即使是《我主沉浮》中出现了省长赵安邦,出现腐败问题的也是市级官员钱惠人等。而《人民》一剧的尺度却比较大,线索人物侯亮平是国家最高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处处长,后调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以他带出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省委常委李达康等官员群体。这些主要形象在级别上由市跨越到省的提升,带来了更高层的官场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呈现。尽管有评论言,这种更高级别的官场描写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突破,说到底还是跳不出以往的人事任命矛盾、利益分配冲突、权力制衡与反制衡等叙事套路,甚至在官场运作机制、官员人性挖掘方面还有不如前作之处。但必须看到,这一来自官员级别上的尺度突破所折射出来的文艺体制的变化,应当受到尊重和肯定。有不少看过美剧的观众评价《人民》一剧有美剧《纸牌屋》的感觉,足以看出观众对《人民》一剧突破某些话语禁忌的惊喜。尤其是剧中涉及贪腐的不仅有省级干部高育良、祁同伟,甚至触及到“副国级”官员赵立春。文艺作品的大胆突破并获得了体制的承认许可,《人民》一剧在这个方面的范例意义更有价值。

三、力度:政治融入艺术之后的现实介入

《人民》一剧所产生的热度和所突破的尺度,使观众重新感受到了艺术介入现实所能产生的巨大力度。很多评论将这种力度归结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巨大力量。的确,在《人民》一剧中,观众找到了久违的艺术现实感。企业破产中的股权问题、征地拆迁中的赔偿问题、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项目审批中的交易问题、人事安排中的人情问题、官场斗争中的派系问题、GDP增长的代价问题,这些大量极富敏感性、话题性和宏观性的社会焦点问题,都在反贪腐的线索下被编织进电视剧中,近年来极为少见。不仅如此,《人民》一剧也对社会的微观层面有所反映。李达康与欧阳菁之间的夫妻问题,郑乾所代表的的网络水军,还有小皮球牵出的基础教育问题……通过对这些大大小小问题的有机整合,《人民》一剧为观众提供了一幅颇为丰富的中国当下社会全景图,搭建起整部作品宏大的现实主义框架。而使此剧真正具备现实主义实质特征的,是剧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周梅森作为成熟的作家,在参照综合现实中某些官员原型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民》一剧的官员群像刻画。学者出身的高育良,其城府极深的性格代表了一批稳健保守派的为官之道;出身贫寒的祁同伟,其“于连”式的人生轨迹概括了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仕途之路。至于李达康,实为全剧中最出彩的人物。这个事业心极强的“工作狂”,富于实干精神和改革锐气,孜孜以求工作的实际成效,也因此落下了处事霸道、为人冷漠、过分爱惜自己羽毛的差评。虽然凭借着能力与成绩身居高位,有了更大更好的做事平台,却也付出了朋友离开、妻子离异这样的情感代价。此剧赋予李达康这一形象十足的个性,也赋予了他足够的社会概括性。这个形象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中改革闯将的代言人,更是隐喻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实干与蛮干、锐气与霸气,以及为大家与为小家、洁身自好与自私自利之间的复杂悖论。能塑造出这样的典型人物,《人民》一剧体现出了现实主义最深刻的艺术高度和最富感染性的艺术魅力,从而具备了直指人心的艺术力度。

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政治与艺术达成的共识,《人民》一剧所具备的现实主义力度,恐怕达不到现在的量级。这部剧的创作是在“十八大”之后的新政治形势下开始的,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大规模反腐工作形成了对官场腐败的持续高压,落马官员的级别也是之前的反腐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所以,在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艺术不能缺席”“不能轻描淡写”这样的思维下,才有了《人民》一剧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可以这样说,正是先有了政治层面对以往体制的突破,艺术强力介入现实的功能,才得到了更为有力的表现和支撑。李达康这类典型人物的塑造,需要将其置于“汉东省”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才能最终完成。而作为“典型环境”的“汉东省”,如果无法与“十八大”之后的中国社会政治形势保持一致,也就失掉了足够的典型性。当然,不是说现实主义艺术一定要与政治结合才能有力度。可如果两者能在特定的语境下携手合作,那么爆发出的力量将会是无比巨大的。恰如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文学,正是做到了与当时政治话语的同构,才形成了关切现实的巨大力度,从而占据了社会精神生活的中心位置。而当时全新的政治意识也借着与文学艺术的联合,很快取代了陈旧的固有观念,为社会现实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融入艺术,艺术介入现实,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力度由此产生。

本剧并非白璧无瑕,尽管存在着剧情拖沓的毛病,但《人民的名义》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剧情的深入,演员的精彩演绎,以及有意识的悬念设置等艺术手法的综合作用下,多数观众逐渐抛开了之前对这部剧的错位关注,开始认真关心起剧中所反映的腐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思考,使此剧成为一部真正的现象级作品。实际上,这部剧是呼应社会政治形势,遵循我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完成的。引起如此之多的讨论,是由于其足够优良的品质为现实主义艺术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在娱乐风潮当道、现实主义式微的当下创作环境中,这部剧的成功让人看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巨大力量以及复兴的希望,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最值得称道的标杆作用和示范价值。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年青人民的名义官场
对歌趁年青
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 02:25:59
年青一代应助力长辈科学用网
占先
智族GQ(2019年7期)2019-08-26 09:31:36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南方周末(2017-02-16)2017-02-16 11:18:48
2014年9月19日—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Effect of chloride salt concentration on 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cement-treated Lianyungang soft marine clay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