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繁荣富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近些年,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工作,在很多高校出现。不仅仅是保证这个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为了学校能够开展每一个学生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是教育扶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应该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进行下去,要做好“精准资助”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方式。积极的进行“精准资助”工作,让更多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都能在新形势下得到资助。
【关键词】“精准资助” 高校 构建策略探究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43-02
一、精准资助工作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1.不能做到精确的贫困认定
很多高校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的扶贫结果,和申请贫困资助的人员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家庭条件较好并不需要资助的人,托关系造假,取得当地部门的盖章,在申请核对期间,给工作人员表现出贫困的生活方式。这给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扶贫的学生进行仔细分辨。可能会使学校的扶贫结果产生偏差,不能真正的做到“精准资助”。
2.学生档案信息不够完善
我们国家的“精准资助”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很多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对于资助信息管理传递方是相对落后。有很多学校的扶贫工作都刚刚开始,缺少完善的信息,也没有完整的档案信息。这就给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带来了困难,影像学校对资助的学生成长发展进行档案跟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有时也会影响到贫困学生的心理建康。
3.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资助
每一个贫困家庭造成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可能牵连到多个方面。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也曾在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家境贫寒,却坚强勇敢,艰苦奋斗。一些学生,逆来顺受,虽然不甘心贫穷,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或突然遭遇家庭的变故,一时间无法接受。很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忽视了学生心灵上的慰籍,也没有做到解决贫困。
二、如何在高校构建精准资助的工作机制
1.构建完善的资助识别机制,确保公平性
学校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资助识别机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贫困判断。第一,精准查阅,很多学校对学生进行资助的依据大多数是学生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也存在着失信性。学校应该做到精准查阅,发现材料中不符合实际的现象。第二,用心倾听,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往往自尊心比较强。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投机心理,会造成资助不精准,要认真识别,获得真实的信息。第三,耐心询问,这就需要辅导员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耐心咨询,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第四,在做完上述几点后,就要进行综合判断,调查学生的资料,分析信息,以最大限度获取真实信息,做到精准识别[1]。
2.做到心理扶贫,确保资助机制的有效性
学校在进行“精准资助”的同时,还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保护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首先要建立心理分析机制,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注意学生敏感自卑,自尊心强的现象。结合每一个学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况的原因,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帮扶机制。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加强沟通交流。仅仅靠辅导员一个人孤军奋战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效果,要和专业课老师一起,形成师生互动。老师还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校和家庭一起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帮扶,这样就能做到精准资助[2]。
3.高校自主机制要做到长效性
高校在进行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要确保一点,那就是能够长效。要健全教育体制,健全分辨机制,还要做好后续工作,精准资助能够长效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形成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在寻求扶贫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追究这个学生的诚信问题。学校还应该和老师辅导员加强沟通,老师要和班干部积极的沟通,在班级里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第二,还要做到长效机制,对于受帮助的学生进行资格认证是漫长的工作,所以要建立长效機制,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贫困学生所在的地区村委会相衔接,能够形成完整的流程。第三,要做到科学的精准的审核评价。学校选取的负责人一定要进行严格筛选,担负起职责[3]。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建立完善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金钱上的资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档案信息进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切实保证精准资助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单艳艳,李魏达,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皮革,2016,(4):297.
[2]庞衍松,金更欢.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2):221-222.
[3]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