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更是当之无愧的德育主阵地,通过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特优生,既可以应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宏观调控,离不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精诚合作,特别需要把好思想道德关,落实好各阶段培养的具体措施,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竞争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特优生;成长档案
保持和发扬学生的单科优势不但对该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升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对班级也一样具有促进作用。事实证明,学生最终择业往往跟高中时期最擅长的学科密切关联。思想政治学科,不但是高考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本身就跟德育直接相关,如何抓好该门学科的特优生培养工作,意义尤其重大。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具体谈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优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应建立培养特优生的长效机制
特优生培养既是关涉学生本人高考乃至终身发展的大事,又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從宏观上进行把控,建立优生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
首先,应该由学校统筹,教务处或者教科处负责具体工作,成立专门的特优生培养小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单科好的学生人数增多,相关学生就会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其他薄弱学科,于是整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所以需要在高中各年级高举培养(单科)特优生的旗帜,营造出重视包括思想政治在内的单科特优生的大环境,正确引导,树立榜样的作用。
其次,为了提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管是过程奖还是最后的高考目标奖,都应该设单科优秀奖,以激励任课教师对该科特优生的发现、重视及培养,以及班主任作出的正确引导和协调平衡工作。高中三年一个循环,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应该立足整体,力求全面发展,谋求总分最高,但同时又要不断凸显优势学科的绝对优势,以优带劣,因为优势学科往往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择业就业和终身发展。
二、教研组长携手各年级备课组长,共同建立特优生成长档案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高一到高三,所有的特优生不可能在某个时刻同时涌现,总是或迟或早地显现出来,而且过程中还充满变数,需要任课教师悉心发现和扶持。再者,由于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相对独立,每个年级都对其他年级的情况不很了解,这就需要教研组长树立大局意识,负责协调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对特优生的培养工作做到精准无遗漏,以实现三年之中特优生培养工作的连续性。
各年级应该以备课组为单位,考查各班在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思维良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结合历次考试的成绩,建立优生档案并交教研组汇总后交学校相关部门分析存档备案。
任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给予特优生更多的关注外,对于他们的每次考试试卷都要复印存档,分析其答题过程的亮点及不足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面对面指导,使其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于每次成绩的升降都要给出精准的分析和评价,在题单上相关位置注明失分的原因。通过高一、高二两年详尽的档案记载,高三的复习提升工作将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立德树人为先,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刚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宋·林逋《省心录》)这是说对人才的培养,要强化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的问题。人才培养需要固本培元,我们必须坚守德育阵地,要把德育悄无声息地融进课堂中,让学生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对此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特优生选拔决不可沿袭“唯分数论”的老路。在选拔过程中,对那些行为习惯差且思想品德表现不好,或者内心骄傲自大,对学校心怀不满又无法有效沟通的学生,轻易不纳入关注的范围。
古代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强调要遵循规律,而非不作为。同样,特优生选拔和培养也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依据自愿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特质,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培但绝对不要勉强,因为任何一种违心的勉强都是另外一种暴力,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着力落实培养提升方案,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学科天然地应当承担起德育先锋的责任,所以不管是从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还是应试能力提升的角度,学生都需要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节目以及浏览评论员文章以培养胸怀天下的情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和习惯。高一、高二主要是阶段训练加能力提升,高三则是在综合复习与强化训练中大幅提升应试能力,各阶段都必须有专门的试题训练册。建立错题集,对于同类型试题及时总结,找出其带有共性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却又反复做错的题,除了必要的强化训练外,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比照,深入查找原因。
狠抓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吃苦意识、精英意识以及自主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提高抗压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各年级确立动态的特优生培训名单,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危机意识本来就是特优生培养的内容之一,所以还要以平时培养期间的表现及考试成绩为依据,建立公平公正的能进能出的流动淘汰机制,以激发其潜力。
后记
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把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特色凸显出来。思想政治课的特优生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分数本身,更重要的是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要以家风促学风,尤其在思想政治特优生培养这方面,我们要探索出家校携手共促学生进步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刘厚田(1970.8—),男,汉族,重庆人,硕士,中学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现代西方法哲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