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蕊旭+焦典
内容摘要:艾因哈德,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传记家,在中世纪欧洲扮演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所撰写的《查理大帝传》记录了欧洲中世纪历史上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帝王形象,虽然这本书有着不少的缺陷,但也成为了研究欧洲中世纪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关键词:艾因哈德 《查理大帝传》
一、 艾因哈德
艾因哈德出生在法兰克一个有地位的封建主家里,因艾因哈德天资聪颖、学习出色,在刚过20岁时便被修道院院长推荐到当时强大的统治者——查理大帝的宫廷当职。而当时的法兰克在查理大帝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个研习古典文化的高潮,艾因哈德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生活,成为了当时的后起之秀。
在这个过程之中,查理大帝看中了他的学识和机警,这使得他一跃成为了查理大帝的宠臣。至此以后,艾因哈德便常常呆在查理左右,掌管秘书,参预机要。查理大帝去世以后,艾因哈德继续留在宫中辅佐其子路易,甚至破例兼任过几个修道院院长一职。后来因他不愿意卷入皇室的混战,离开了宫廷,隐居于塞利根施塔特的修道院,潜心著述,直到去世。
在艾因哈德隐居期间,他平静地回顾了自己在宫廷任职的经历,为了追念查理大帝,以及报答查理的知遇之恩,他便模仿古典作家——古罗马苏埃托尼乌斯的文风,写下了著名的《查理大帝传》。
二、《查理大帝传》
此书可分为两个部分:1.他在国内外的事业,即查理大帝的武功;2.私生活和性格,即查理大帝的文治。
在第一部分中,艾因哈德记述了查理在位四十七年期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讨伐行动,如阿奎丹战争、萨克森战争等等,而因大多数战争均取得了胜利,使得法兰克王国领土急剧扩张,使得法兰克王国成为雄踞西欧、三面临海的强大帝国。但如果查理大帝仅仅拥有着杰出征战才能,是不足以称之为“欧洲之父”的,他除了英勇地驰骋疆场,还拥有卓越的文治才能。
在第二部分中,艾因哈德便着重描写了他的私生活和性格,从这一章的描述中,展现了他治理国家的经济、行政、司法、军事、教会组织、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他重视文艺诸科、礼貌对待外来使臣、鼓励学习拉丁文、关注民生、规范和重视宗教、调和修整法律……除此之外,艾因哈德在叙述中不仅描写了一位伟大帝王的成就,更是展示了一位为人所少知的生活中的查理大帝。他热爱家庭、尊重长辈、好学习、有节制、宽厚待人,在这章的描写中,艾因哈德尽显对这位帝王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公元814年,这位伟大的帝王因肋膜炎去世,全民悲恸,把他安葬在了光荣的大教堂,他的墓志铭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
三、评价
艾因哈德作为一名身处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传记家,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记录了历史上一位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不仅让人们永远记住了查理大帝,也记住了他。而《查理大帝传》作为一本人物传记,虽然在写成后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现在,我试图重新审视这本传记。在经历千年后的今天,艾因哈德这本著作早已成为了历史学家们研究中世纪欧洲的重要史料,从这个层面上看,《查理大帝传》便早已从单纯的人物传记变为了历史学研究史料。而历史研究首先要注重的便是史料的真实性问题。
其实要记录查理大帝的一生,作为本书作者的艾因哈德是最有发言权的了。从艾因哈德的生平来看,他刚到宫廷去供职后不久,就一直深受查理的宠信,也尽力为查理效劳,虽然他几次奉查理之命出使国外,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呆在查理身边。这样一位与查理同时代、与查理有着亲近关系的人物写出的传记真实性似乎毋庸置疑了。正如艾因哈德自己在序言里所说:“由于我曾亲身参与这些事件,身临其境,目睹其事,因此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其实地记述这些事情”。不仅如此,艾因哈德还刻意摆脱早期中世纪教会对历史编纂工作的垄断,模仿罗马史学家蘇埃托尼乌斯《十二凯撒传》的写作方法,运用他通过职务之便直接接触过的官方文书档案,更加关注帝王的日常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有血有肉。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艾因哈德这样的写作也恰恰证实了他与查理国王的密切关系,而他的描写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难以真正了解的、鲜活的查理大帝形象,也因为这样,我们现在研究查理大帝时的真实生动的史料几乎都来自艾因哈德所著的《查理大帝传》。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关于记录对象是谁?虽然艾因哈德撰写本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他所记录的人是国王,是权力的中心,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核心人物。作为一个下属,为自己的上司立传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国史书如此,外国人物传记亦然。因此在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可能会出现对事件描述的偏差。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艾因哈德自述的写作目的。在艾因哈德的自序中,他提到了著书的两个目的:1.不愿意后人遗忘掉这位有着赫赫功业的最伟大的国王;2.报答国王的养育之恩,以及与国王一家的深厚感情驱使。这样一想,对于艾因哈德所著传记中的一些偏心现象便比较能够理解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本书大篇幅都在描述查理大帝的南征北战,在艾因哈德描述中,这是查理的伟大功绩,但是换个角度看,查理的征伐并不都是正义战争,他的征战给欧洲其他国家带去了灾难。而艾因哈德作为国王的亲信,自然不能表示出对国王意志的忤逆,所以他的描写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感情上的偏斜,夸大对于查理的赞扬。更何况他们之间除去君臣关系,还存在一层私人感情,就如同艾因哈德自己所说:“那就是我所受到的养育之恩以及我跟国王本人和他的孩子们的友谊,这种友谊自从我在宫廷里居住的时候起,一直没有间断。”
不过作为一个传记作家,艾因哈德也努力真实地记录历史,他对于一些自己不清楚的事情不是采取捏造、推断或者道听途说的方式来完善传记,而是直接诚实地讲:“任何有关他的出生、幼年时代,甚至少年时代的事,由我来谈都会是可笑的,因为我找不到任何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由此看来,艾因哈德所著的《查理大帝传》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感情色彩存在,或者对当时发生过的事件进行一个筛选和重组,甚至是回避事情的真相,但总体上来看,其真实性应该比较高,这大概也是此书诞生后引起轰动效果的原因吧。endprint
另外,通过此书我们探索更多与史学史相关的问题。上文提到,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传》中模仿了罗马古典作家的写作手法,因此书中尽显简洁、朴实的文笔的同时,又借鉴了罗马艺术的稳重雄厚和丰富的文法词汇,叙事明快、富有感情。但不同的是,在苏埃托尼乌斯《十二凯撒传》中记录了大量的秘闻、逸闻,较为有趣,而《查理大帝传》虽在阅读上感觉稍显乏味、枯燥,但也更偏重正史的记录,更为“官方”。在中世纪的欧洲,一本“官方”记录,必然少不了宗教的影子。在艾因哈德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宗教有关的事情,包括查理起兵进攻伦巴德人、兴建雄伟的基督教堂、尊敬教堂威严等,可以看到他的著述中包含着内在宗教动机,服务于自身对宗教的信仰。
除了以上问题的探讨,本书还有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虽然艾因哈德在开篇时做过如下阐释:“当我已经决心要把我的那位已故的伟大而又堪称光荣的君王和恩主的生活、言谈以及大量行事记述下来的时候,我把这项工作压缩在最低的可能限度以内。我的目的是一方面把我所能获知的每件事情都写进去;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把每件新事情写成长得使人厌倦,因而得罪那些爱挑剔的人。”但我想每一个刚刚拿到此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该传记难以想象的薄,我们不敢相信一位伟大的君主的一生居然能够如此高度精炼,而通读全文,我们又确实感到意犹未尽。而实际上,查理大帝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迹都几乎被记录了下来,而读者的意犹未尽感又来源于何处?我认为是情节不完整,是一种事情没交代清楚的感觉,不仅是背景不清楚,连很多过程也是一笔带过,譬如文章中提到过的几场著名的战争,其中许许多多他熟悉的重要材料都被舍弃,所以本来可以写成长篇巨著的作品,却被压缩到两三万字,以致这半个世纪充满动荡和冲突的热闹场面,只留下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和一些稀疏的线索给后人,这是十分可惜的。除了情节的缺失,本书对于查理所处的时代的描述也较少。在整本书中,艾因哈德对查理大帝的深厚情感可见一斑,他将所有篇幅都着重描写了查理的成就和个人生活,虽然达到了让后世记住这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国王的目标,但是该书对这一时期法兰克国内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几乎只字不提,这便使得艾因哈德的传记还囿于对杰出人物的赞颂,而不具有一位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艾因哈德的局限性。
对于后人来说,虽然不能通过艾因哈德的记述了解到那个时代发生的事的所有细节,但他的简要概括恰恰却给了后人更多争论和遐想的广阔空间。而他在《查理大帝传》中的描写使得查理大帝的形象重新鲜活了起来,展现了一位真实的、有着七情六欲的帝王形象,拉近了查理大帝与后世研究者的距离。
四、总结
虽然艾因哈德著写的《查理大帝传》还存在着很多瑕疵,但是他在写作中舍弃了自己不能核实的史料,并利用职务之便翻阅了当时的很多官方档案材料,这使得该著作的真实性得到了一定的保证。而通过对《查理大帝传》的研究,我们对距今千年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國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