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丽人行》的文化学阐释

2017-09-27 07:08张瑞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杜甫

张瑞静

内容摘要:本文站在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作《丽人行》进行了阐释,并从中对作品蕴含的复杂、深邃的历史文化意蕴进行深度挖掘与思考。

关键词:杜甫 《丽人行》 文化学阐释

杜甫的名篇《丽人行》中揭露并讽刺了杨氏兄妹奢靡、荒淫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大多评者持激赏态度,这部作品将唐玄宗晚年昏庸、腐败的政治委婉的反映了出来,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含蓄而又辛辣,就如同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丽人行》的评价:“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到处声声慨叹”。就公允而论,我们从中找不到这些说法的漏洞与错误,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一评点依然存在过于宽泛以及流于诗歌表层的嫌疑。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讽刺诗篇无一不是对统治者的罪恶与腐朽进行了揭露与讽刺。任何一位中国古代诗人的此类名作,都将高明的讽刺手法加以运用。而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丽人行》的内容,我们就需要从文化学的批评手法为切入点,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该部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进行深度挖掘,从中对抒情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注解加以寻觅,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不可否认,这些作品的意蕴大多隐藏至深,将特定的人以及特定的文化心态鲜明的反映给读者。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在解读《丽人行》时可以将其视作“文化诗”。

一、暮春意象的社会文化意蕴

杜甫的《丽人行》开头几句将暮春时节展现给读者:“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根据古代风俗,在三月三日人们会沐浴拔除不详,到后来,春天人们郊游踏青宴饮沐浴这个节日边深入人心。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古人往往会将社会人生联系到自然季节。正如俗语所言,一年之计在于春。标志着青春、希望、生机的春天象征着美好人生,然而在暮春时节,人们到处可以看到残花败柳,人生之美的幻灭也从中得到隐喻。而杜甫《丽人行》中以暮春时节为背景,描绘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奢侈至极的贵妇人,正是将他们春风得意的背后会迎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惨晚景展现出来,这显然是他们最后的疯狂。其次,《丽人行》中杜甫也对这些贵妇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内在特质进行了讽刺,尽管当下她们“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然而在民脂民膏面前,她们居然“犀筋厌餘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在美丽的外表之下,丑陋的灵魂却跃然纸上。尽管“三月三日天气新”,然而贫苦人家的生活却十分艰苦,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与挥金如土的贵族统治者的对比之下,整个人间苦乐画面啊显得十分违和。再者,杜甫通过《丽人行》发表出盛世危言,看到大唐帝国高层统治者极其奢靡、昏庸的生活现状,感到触目惊心的杜甫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其中的悲愤、焦虑之情深切之极,从字里行间中仿佛听到一曲哀艳酸楚的挽歌。尽管杜甫于天宝十二载创作这部诗篇,但是尚未爆发安史之乱,然而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对显示强烈的忧患心态的作用下,杜甫对社会即将面临的巨大动荡已经有了本能的语感,并将语言告知世界。当然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杜甫不幸言中了社会动荡的历史变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而言,春不仅代表着一个季节,它同时也紧密联系着女色与色欲。《淮南子·谬称训》中写道“春女思......”,而《礼记》也对春进行了如此描写:“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迄今为止,人们在描绘性爱时也会通过思春情怀和春心等词汇加以运用,而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春药也任然被用来指淫荡类性药。在《丽人行》中,杜甫特地采用暮春时节作为背景,同时也对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的典故“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花衔红巾”加以引用,借此对杨国忠兄妹乱伦之事进行讽刺。正是通过杨师兄妹的苟且之事,杜甫才得以暗示点拨并强化了春隐含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中的性色彩。

二、达官贵人的糜烂母题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就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贫苦百姓相比,达官贵人的生活可谓是天堂,而生活在“地狱”中的底层人民与他们的贫富差距显然十分悬殊。就如同杜甫的《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丽人行》中,杜甫正是向世人将中国古代历史中这种官本位特质进行了揭示,有恃无恐的封建特权在权势的支撑之下为所欲为,可见其阶级本质的腐败与丑恶。就因为“官大一级压死人”,众人却无法惩治滥用职权、挥霍无度、奢靡至极的上层统治阶级,他们敢怒不敢言,正如《丽人行》中对封建集权制的寓示,“慎莫近前丞相嗔,炙手可热势绝伦”。在监控机制的空白与缺失之下,古代中国长期处于清关难到头,贪官寡廉耻的社会状态。

“食,色,性也。”中国人的两个生命母题,正是成为了封建社会达官贵人男盗女娼们奢靡、荒淫的根源。就算到了今天,我们也能够清晰的看到,一些腐败官僚依然坚持“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饮食男女”、“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人生信条。在中国封建社会,当高官拥有了权力,那么他们无非陷入花天酒地的腐败生活之中,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封建特权作为统治者腐败的工具与温床,而这一特权恰恰通过奢靡淫荡来得到表现。为了淫荡而拼命捞权,为了展示自己的特权而肆意的挥霍,为了拥有特权而不得不媚上欺下,这种恶性循环怪圈无疑可耻而又残酷,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揭示给了诗人。在《丽人行》中,杜甫正是向世人将这种封建社会贵族统治者的腐朽、丑恶且根深蒂固的本质揭示了出来。

三、宰相形象的双重意蕴

在中国古代社会,宰相大多为文人,就如同宋代赵普同宋太祖所说,“马上取天下,马下治天下”。对于中国传统文人而言,他们对宰相一职有着发自本能的崇拜。一直以来,封建君王是中國古代文人倡导的绝对服从的对象,很多忠君之人近乎愚忠,他们永远认为君王是正确的,失语症是文人面对君王的通病。换言之,他们的终极思维中并没有君王这一席,对于其理想的形而上探索以及彻底性的讽刺批判而言无疑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很多文人无法直接向皇帝指向矛头,宰相就成为了替罪羊,这也将中国古代文中对宰相一职的崇尚与诅咒的双重文化意蕴显示了出来。又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诸葛亮这一形象是众多文人所崇尚与追捧的,他对愚主刘禅的忠心恰恰就是对中国封建特权的一种维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同“从一而终”这一古训要求女性遵守烈女殉节一般,数千年后当我们品读这些作品,即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无法对前人予以过分的苛求,只能从自我进行反思。

杜甫的思想,人格及其作品,恰恰将中国古代文人对宰相的矛盾而又统一的双重复杂心态集中体现了出来。例如历史上的赵高、杨国忠、严嵩、秦桧之流,都是人人诅咒的对象。在《丽人行》结尾,诗人的愤慨与忧国忧民之情难以言表,但他却仅仅将右相杨国忠作为讽刺矛头的终点,究其原因,就现实层面而言,士大夫为杨氏兄妹的荒淫奢靡感到触目惊心,就文化层面而言,宰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历史文化意蕴无疑是复杂、深邃的。

与《丽人行》对奸臣加以讽刺相对应的很多诗篇中,杜甫也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大为赞赏,例如《蜀相》中“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又比如《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等等,当我们一起品读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时,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对宰相文化情感认同与指向十分复杂。根据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可以充分展现出诗人这一情绪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一句表现了对古代贤士的憧憬与赞赏,而“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则抨击讽刺了奸臣。“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则表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商伟杰.论杜甫《丽人行》对古代文化研究之意义[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3):73.

[2] 孙睿迪.从《文心雕龙·知音》之“六观”看杜甫《丽人行》[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7):58-58.

[3] 谢寅睿.杜甫《丽人行》与苏轼《续丽人行》之比较[J].语文知识,2013,(2):89-91.

[4] 张珊珊.从《丽人行》《哀江头》谈杜诗的诗史价值[J].青年时代,2016,(8):4.

[5] 扬子.杜甫故里[J].时代报告,2016,(15):126-127.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