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的叙事策略分析

2017-09-27 23:58胡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聚焦叙事结构

胡静

内容摘要: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力作《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问世以来,销售量突破了千万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称赞,成为侦探小说史上自柯南·道尔后的又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侦探推理小说的情节特点:悬疑和离奇。同时,在叙事策略上又有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的侦探小说更有进步,这是本书风靡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的叙事研究包含叙事结构、聚焦、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时间、情节、背景和人物等很多方面。本文结合侦探小说自身的特点,主要从叙事结构、聚焦情节发展和人物类型这四个角度来分析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中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及这样的叙事策略对侦探小说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侦探小说 叙事结构 聚焦 情节发展 人物类型

一、引言

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力作《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以来荣登很多排行榜榜首,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的记录。小说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并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纵观侦探小说的发展史,虽然其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文学样式,但能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地侦探小说少之又少。除了爱伦·坡的几部侦探小说的开篇之作、柯南道尔笔下脍炙人口的福尔摩斯和素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很少有侦探小说在人气上可以与《达·芬奇密码》相媲美。面对这些,人们会问:为什么它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炒作成分之外,它本身也肯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注意。《达·芬奇密码》涉及的宗教题材使其成为近些年来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很多人认为它震撼了基督教的根基。但这并不是其成功的唯一原因,因为在此之前就有很多书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比如《圣血与圣杯》(1982)、《救世主的遗赠》(1987)和《诺斯替教徒福音书》(1989)等等,但是这些书反响不大。因此,除了其本身敏感的宗教取材以外,这部作品的成功还依赖于其他因素。其中,丹·布朗在叙事方面的独特技巧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达·芬奇密码》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悬念迭起的故事: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被告知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索尼埃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他的尸体旁边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密码。兰登与索尼埃的孙女、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研究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兰登慢慢发现了一个惊世之谜,一个既能给人启发又很危险的,并能震撼整个基督教界的秘密。他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斗争,他们必须要解开这个纷繁复杂的历史之谜,否则,这个郇山隐修会苦心掩盖的惊天大秘密以及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终将永远消失。

二、文献综述

《达·芬奇密码》出版以后,出现了对这部作品的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者或是对作品富有争议性的内容作出考察,或是对其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探讨,或是对其能够引发人们探索真理来进行评价。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尽管是促成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叙事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它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特性进行分析的理论。与传统的小说批评相比,小说叙事学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给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深化了人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特性的认识。对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审美和主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小说的叙事研究包含叙事结构、聚焦、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时间、情节、背景和人物等很多方面。本文结合《达·芬奇密码》自身的特点,主要从叙事结构、聚焦、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这四个角度来分析丹·布朗这部作品中独特的叙事策略。就叙事模式而言,侦探小说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许多经典,包括经典的叙事结构,经典的“老套人物”,经典的背景设置等等。当读者对侦探小说经典的叙事结构了如指掌时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倦。因此侦探小说便会面临着自身的危机。本文试图通过对《达·芬奇密码》的叙事学分析来对侦探小说的突破与发展有所帮助。

三、叙事策略

《达·芬奇密码》从总体上说并没有颠覆传统,仍然隶属于传统侦探小说一类。它具有传统侦探小说的特点:惊险的场景,悬念丛生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传统的侦探小说相比,它在叙事结构、聚焦、情节设置和人物类型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1.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上占有重要位置。它决定了情节的选择和安排,决定了小说的顺序,也决定了小说采用的视角和叙事时间,是小说叙事的主要部分。刘建军在《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中提到,小说的结构线索主要体现为四种情况:按照主人公外在活动的逻辑顺序形成结构线;以一个时间或者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形成结构线;以作品中所出现的主要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顺序的轨迹为内涵的结构线;以按照人的心理意识演进、流动、放射的痕迹构成的结构线。结构线索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不间断的、持续向前演进的单一的结构线索形态;第二种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向前演进的多条结构线的构成形态。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当一个结构生发点生发出至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结构线之后,每条结构线均由始到终不间断演进的完整形态;第三种是不间断的与间断的多条线索混合的結构线形态;第四种是由凌乱线段构成的结构线。

而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是高度模式化的。不论是柯南·道尔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尽管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创新,但他们仍然还是沿袭犯罪—侦查—推理—结局这一侦探小说的叙事特点。在这一种叙事中,开端、结局以及一些关键过渡是固定的。一般来说,侦探小说里包含两个故事:犯罪的故事和侦查的故事。这两条故事线索交相辉映,紧密相连。根据我们上述分类,侦探小说一般是人物活动逻辑顺序的不间断的与间断的多条线索混合的叙事结构。犯罪故事是间断的线索,因为刚开始我们只能看到犯罪的结构,而犯罪的起因动机我们要到小说结束才能得知。侦查故事是不间断的线索,因为侦探过程是小说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两条线索互不可缺,才能构成一个清楚完整的侦探小说。endprint

总体来说,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采用了经典的叙事结构。它包含有两个故事:犯罪故事和侦查故事。但他运用错综复杂的五条故事线索来展现情节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纷繁的线索并没有给我们一种杂乱的感觉,相反,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部小说呈现一种整体性。如同传统的侦探小说一样,《达·芬奇密码》的背景是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但是整个故事带着我们来回穿梭于法国、美国、意大利、英格兰等等地方。感觉被延长的时间,空间的变换以及多条叙事线索使得整部作品是个三维结构,像蜘蛛网一样呈散射状。它体现了整体美,因此具有特殊的审美蕴涵。这些线索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骨胳和筋络,它们很明显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向前演进的多条结构线索。

2.人物视角

在视角方面,热奈特在他的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聚焦”的概念,并把其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在侦探小说中,主要有两个故事来构成:犯罪的故事和侦查的故事。丁灿在其《当代中国侦探类小说叙事策略浅析》中提到,对这两种故事,一般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在犯罪故事当中,侦探小说一般设置设限制的人物视角,即内聚焦。通过这一视角,所能显示的故事信息少,更多的、更为复杂的信息因为未处在视界之内而被压制。因而,受限制的内聚焦型视角是不优越的聚焦视角,使用于犯罪故事的叙述。而在侦查故事当中,一般采用优越的视角位置,即零聚焦。零聚焦型视角全知故事链条上的所有因果连续的序列,所以通过这一视角可以自由灵活地叙述调查的故事序列。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主要采取零聚焦来展现小说中的广阔场景、背景信息和人物心理。这部小说的历史、宗教、艺术背景,情节,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都比较错综复杂,因此,只有通过零聚焦才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他还大量采用热奈特提出的转换式内聚焦。这种聚焦方式在侦探式小说中是很少见的。聚焦者通常采取小说中某一人的眼光。作为目击者或者亲身体验者,他/她一般从自己有限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故事。这两种聚焦方式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展现,故事情节更加多样化,人物刻画更加生动。丹·布朗通过转换这些聚焦,巧妙地避免了各个聚焦的缺点,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优点。

3.情节发展

在情节发展方面,“侦探小说,至少有一点,比其他小说有优势。它在开端,中间和结尾方面呈现出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完美。一个确定的、单一的问题被提出,研究并解决。它的结尾也不会任意地受到婚姻或者死亡的影响。”许多侦探小说作家都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认可。侦探小说的开头一般是在一种神秘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之中,经常涉及死亡,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基本上呈现一个倒叙的方式。结尾一般是通过侦探的侦查而使得真相大白,善恶有报。 无论中间的情节如何,最终读者会回归于平静。

在《达·芬奇密码》中,精彩的开端,错综复杂的中间过程和开放式的结尾也体现了这部小说的叙事特点。丹·布朗在开始用了长达800多个单词描述了发现索尼埃尸体的场景,虽然整个过程只有1、2分钟,有限的时间被延长了,对发现的密码的描述更用了大量的篇幅,索尼埃把自己的尸体呈现出一种奇怪的造型,就好像在他去世后,仍然在诉说着什么?想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线索?这些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所有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结尾部分,和很多侦探小说不同,三个罪犯,一个自杀,一个过敏而死,一个疯了,他们的结局不同,动机不同,犯罪的轻重也不同。在这样的一个结尾中,丹·布朗似乎模糊了好坏的界限,“科学与宗教,人性与神性,善与恶这些似乎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丹·布朗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消解。在丹·布朗的作品中,不存在一种建立在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争议与邪恶的原则上的伦理和审美体系。”这部小说的结尾跟侦探小说封闭式的结尾也不同,在罪犯受到惩罚之后,兰登和奈芙继续探索圣杯之谜,圣杯究竟是指的什么?丹·布朗并沒有给读者一个直接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除此之外,丹·布朗在书中大量运用悬念。随着情节的发展,他魔术般地抛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让读者欲罢不能,不忍释卷。

4.人物类型

在人物类型方面,这部作品中对正义和邪恶力量的刻画有血有肉。主人公罗伯特·兰凳最初以嫌疑犯的身份卷入这个案件。他具备侦探的共同特点,但他在有些推断中也会犯错。和那些传统侦探小说中冷淡的的侦探不同,他更加亲切,更容易接近。在此过程中,他还同自己的搭档奈芙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这在侦探小说中是极少见的。丹·布朗在书中把奈芙塑造成和兰登互补,对兰登起了很大帮助的一个角色,这和以往侦探小说中智力略逊一筹的搭档是不同的。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达·芬奇密码》与以往的侦探小说相比,其叙事策略的确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丹·布朗独特巧妙的构思。作为一部侦探小说,《达·芬奇密码》离不开培植它的土壤,然而在这片土壤上,它孕育出来的确实一朵傲人的奇葩:《达·芬奇密码》扎根于侦探小说传统叙事模式,但又不局限于此模式,有自己新的突破,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蕴含。同时,丹·布朗别开生面地将人们所关注的严肃文学的主题成功地寓于侦探小说的形式之中。他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展露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引发他们深刻的思考。这种叙事模式为传统侦探小说模式化的叙事策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丹·布朗的创新精神和《达·芬奇密码》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Brown, Dan, The Da Vinci Code,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03

2. Chernaik, Warren, Mean Streerts and English Gardens, The Art of Detective Fiction, edited by Warren Chernaik, Martin Swales and Robert Vilain, 104-123,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2000

3. 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J.E. Lewi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4. 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translated by J.E. Lewi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5. 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莉萨·罗格克著,朱振武译,《达·芬奇密码》背后的男人:丹·布朗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 刘建军,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 米勒·J.希利斯,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任翔,侦探小说史论:文学的另一道风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0. 丁灿,当代中国侦探类小说叙事策略简析,《理论与创作》,2005, No.2

11. 朱振武,解码丹布朗创作的空前成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No.4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聚焦叙事结构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聚焦与多元化战略决策方法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