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跨文化教学极为必要。随着近年来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新疆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其中以中亚留学生居多。本文通过分析来疆中亚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结合跨文化教学理论,讨论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具体教学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课题名称:中亚留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因素分析 ——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
中国分类号:G4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联系越来越多,中国各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吸收的来华留学生数目一直呈不断上升态势。因此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至关重要。新疆依赖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来疆留学生,其中以中亚留学生居多。因此在新疆对从中亚来的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跨文化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对来疆中亚留学生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跨文化”是定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作用。[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教育大会1992年曾制订了第78号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该文件对跨文化教学的相关概念和涵义有着纲领性的阐釋。该文件认为:文化教育包括承认各种文化具有同等的尊严以及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即“跨文化或多元文化教育(inercultural/multicultural education)。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ty)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跨文化教学就是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增强理解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并使同各种排斥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的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2]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核心地区。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与具有使用俄语传统的前独联体国家相邻,并与与这些国家经济相融、人文相亲,因此新疆依赖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亚留学生,来疆留学生所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宽,除汉语外,临床医学、中医、历史、人类文化学、农业、财经等专业也日益受留学生的青睐。不过,在新疆地区来自中亚国家的学生始终占大多数,新疆仍是中亚国家留学生的首选之地。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甚至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3] 因此,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言语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介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导致世界越来越小,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教学是不可避免的。
对来疆中亚留学生跨文化教学策略。对于中亚留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适应当地的环境,不同国家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教学能够使留学生更快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而对新疆中亚留学生的教育情况则较为复杂。首先因为中亚国家的苏联历史,来自中亚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具有一定相同的文化背景,在中亚国家虽然将民族语言作为了官方语言,但是俄语依然作为族际交流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亚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相同因素。其次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种民族文化都在这里交杂融合,新疆还有多个跨境民族,因此对中亚留学生而言,新疆的本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与本民族相近的,一部分则是完全不同的,还有文化缺失现象。对此,提出以下几种跨文化教学策略:比较法、体验法、引入法。
1.比较法。对于两种文化中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及意义采用比较法更容易理解,且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其中既包括不同语言结构的对比,也包括广义的文化方面的对比,如颜色、数字、动物等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蛇”一词无论是在俄语中,还是汉语中,都会引起“阴险、毒辣、狡诈”的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带“蛇”字的汉语谚语和歇后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了蛇的可恶可憎的形象。例如:“毒蛇口中吐莲花”(比喻阴险毒辣的人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比喻外来的强势力斗不过当地的恶势力)。此外俄汉两种语言中,有些文化内涵意义相同,但字面却不完全相同的词汇。这种现象常见于成语、谚语中。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成语、谚语也常产生于历史典故,所以,表示同样的喻意,则使用不同的词汇。例如:俄语中“одним выстрелом убить двух зайцев(一枪打死两只兔子)”— 汉语中“一箭双雕”;俄语中“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ел не ходит(狐狸不吃窝边鸡)”— 汉语中“兔子不吃窝边草”。
对于此类相近的文化知识使用比较法不仅有利于理解和学习,更利于在实践中的快速使用。
2.体验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学习才是真谛,因此跨文化教学中必不可少要采用体验法。所谓体验法就是对于和本民族文化中不同的因素和现象要进行切身体验,在课堂中可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及表演等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尽量多的将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搬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们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俄语中赋予白色纯洁,神圣的意义,在婚礼中多用白色。黑色则被认为是死亡的颜色,多用在葬礼上。而在汉文化中婚礼多用红色,寓意喜庆,葬礼则多用白色。这样在婚礼中学生们就会体会到白色、红色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例如鼓励中国学生邀请留学生去做客,这样学生就会在切实体验中学会做客的礼仪文化,比如中国人在走亲访友时喜欢送水果、补品等食物,而俄语文化中则多习惯于送巧克力、茶叶和鲜花等。endprint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更多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语言悟性和文化适应能力[4]。体验法教学将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知识有机结合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活性和实在性。
3.引入法。只求语言学习,而不谈两种文化的学习,就会使学习者背离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这种想法与语言的自然习得是相冲突的,也会造成学习者个人内心的文化与价值冲突。[5] 在多元文化中的跨文化教学必然会产生文化缺失现象,即一种文化中的某种文化因素在另一种文化中完全不存在,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引入法,将文化缺失的内容直接引入到学习中。
例如,红色是汉语中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红火火”、“红包”、“开门红”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显示了喜庆、昌盛、幸福,“红色老区”表示革命圣地,“红色歌曲”表示抗战歌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意义。汉文化赋予“红色”的这些意义在俄语中是完全没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直接引入概念;例如,俄语中的人名由三部分组成:名+父称+姓,而汉语中的人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讲解其构成,学生无法真正学习到汉文化中人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汉语中的名字是父母任意选择某个字或词作为孩子的名字,而俄语中的名字则是固定的来源于圣经或希腊语中圣人的名字,汉语中表示尊称时只使用“姓+先生、女士或者职务”,例如张先生、李局长等。对于年长的人不能直呼其名,使用的较亲昵的称呼则是“老+姓”,例如老王、老林,而对于年轻的可称呼“小+姓”,如小赵、小于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此类文化缺失现象应采用引入法,可激发学生对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思考,使今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结 语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留学生越来越多,来疆的中亚留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存在,因此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语言教学,只有采取跨文化教学才能够适应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需求。而在跨文化教学中应始终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教授字、词等言语构词知识,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则是更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因此跨文化教学可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姚玲.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管理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9
[2]鲁子问.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3]李群燕.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25(6)
[4]文雯.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专业教育论坛. 2014.12(5)[5]郑军. 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学[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