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萍乡市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亲的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等6个人口学变量对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曹中平修订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I),对萍乡市三所初中学校发放53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1份,问卷有效率为93.8%。将所得数据进行EXCEL分析,主要包括频数、平均数和方差等分析。结果:(1)萍乡市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总体良好,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在常模范围内;(2)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在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亲的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等6个人口学变量上的M±SD存在细微的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现状调查
一、心理安全感的概述
新华汉语词典中,“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安全”是指人们不受外界环境威胁的一种状态。心理安全感则强调人们心理的一种感觉,即人们主观上的体验和感受。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正式提出心理安全感的概念,但在他的相关著作里强调了心理安全感对人们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焦虑和预防机制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安全感的缺乏。
最早对心理安全感做出定义的人是马斯洛。他认为,心理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马斯洛在他的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写道,如果个体的安全感丧失,会导致焦虑、恐惧、懦弱和自卑的情绪体验。他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决定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国内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较晚,关于心理安全感的定义也很少。我国学者丛中等人把心理安全感定义为,人们对身体或心理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及人们在应对或处事时表现出的有力或无力感,可以概括为确定感与可控感。江少纶在他的著作《安全感的建造》中提到,心理安全感是指人们在自然的奋斗中主宰行动并对行为后果负责的过程。当人们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和事物,并勇于承担后果,面对困难不逃避、不退缩时,他就会拥有比较良好的安全感体验。如果人们不能够控制事物或自己的行为,并且遇到困难只会选择退缩时,他就会体会到不安全感。
根据以上学者对安全感定义的标书,笔者归纳了心理安全感存在的几个特点:(1)心理安全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的强度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和人们的心理素质。(2)心理安全感是人们对外界不利刺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人们对外界环境做出積极有效的判断,并能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心理安全感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关。当我们能够获得舒适的心理安全感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自信、自由的体验;当我们的心理安全感严重缺失时,我们则可能体会到恐惧或焦虑的体验,严重者甚至会患有神经官能症。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萍乡市三所初中学校发放53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1份,问卷有效率为93.8%。被试的基本人口学数据分布如表1所示:
三、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结果
1.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总体情况
本调查采用的是湖南师大的曹中平教授修订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I),该问卷分为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三个维度。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4.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见表5)
5.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见表6)
6.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见表7)
7.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见表8)
四、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分析
参照曹中平教授建立的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常模,萍乡市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在常模范围内(见表2)。这表明,当前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整体水平比较良好。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处于正常水平。但是,生活中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反映自己缺乏心理安全感。
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变量上
M±SD的差异不大(见表3)。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淡化,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男生和女生所处的生存环境大体是相类似的,差别对待的现象少了很多。但仔细观察表3,除情绪安全感这个维度外,男生的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的平均得分要比女生要高些。这说明,男生和女生所处的环境还是有所细微不同,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存在。从男生女生的心理差异角度看,女生的心理发展更早,更成熟些,心思也更加细腻、缜密。这使女生更善于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苦恼,也会让她们对待未来更乐观些。男生因社会角色的期待,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积极的男子气概,也会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认同。
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安全感总平均分上,初二年级的平均分高于初一年级,高于初三年级;在人际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上,初三平均分低于初一,低于初二(见表4)。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如下:(1)笔者问卷施测的时间为开学上学期不久。初一新生开始接触新的校园,陌生的教师同学,不同的知识内容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各种不适,引发心理的不安全感。(2)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适应自己的校园、教师、同学、学习成绩等,对许多事和人都已经习惯,并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
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人口学变量上M±SD的差异不大(见表5)。这说明,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在所处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是相差不大的。但,观察两种类型的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和情绪安全感的得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独生子女在人际安全感的得分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得分要高,非独生子女在情绪安全感上的得分比独生子女要高。笔者认为,可能存在如下几个原因:(1)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没有兄弟姐妹,为了寻找玩伴,他们就必须主动去寻找朋友。有时为了稳固友谊,学会了大方的放弃自己的部分利益。这种交往模式的冲突让独生子女学会了分享和妥协的品质,更加珍惜朋友问的友谊。因此他们的人际安全感比较强。但,这种人际交往的玩伴是不稳定的,很有可能因与玩伴闹矛盾、玩伴搬家及于玩伴不在一个学校读书等因素,这会让他们更害怕失去朋友。所以他们在对待人际交往时,对失去和被抛弃的情绪体验更明显更深刻些。(2)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周围有许多朋友。这就让他们对友谊的重视程度上没有独生子女高。今天和朋友闹矛盾了,明天还会相见。即使不和这个朋友交往,也会有其他朋友和自己交往。
初中生人际安全感在父母婚姻状态上M±SD的差异不是很大,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情绪安全感在父母的婚姻状态上M±SD的差异略大(见表6)。心理安全感反映了个体在面对危机或风险刺激时的预感能力及处理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自我意识发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就是他们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基石。父母的离异,难免让他们情绪低落,对人和事产生各种疑惑和怀疑,对未来产生迷茫。这就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情绪安全感的缺失。但,他们很多时间仍然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支持和肯定却没有改变,有时甚至更多。这就会让他们在人际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上和其他同学没有太大差别。
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情绪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在父母的文化程度上M±SD的差异不大,但在人际安全感却在父母的文化程度上M±SD的差异略大(见表7、表8)。但总的得分趋势是,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初中生心理安全感越高。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其一,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相应的经济地位、教育观念及方法都会更好些。孩子在这种高文化水平父母的身边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如何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我的探索也会更深刻些。其二,初中生除了学业外,面临最多还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源于丰富的刺激和成人的引导。高文化的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社交冲突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也会更为客观、有效地帮助孩子分析人际冲突的原因和对策。在父母高屋建瓴式的指导下,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孩子会比其他学生会更擅长人际交往,人际安全感也会更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