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义拓展的认知语法研究

2017-09-27 05:05严天天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背景意象图形

严天天

摘要:认知语法在批判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从习语的研究入手进而来解释普通的语言形式。英语构式中存在许多构式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的现象,本文以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专有名词、合成词以及并列结构语义拓展的分析,认为这些词语义拓展与人与外部世界的体验,人的识解以及反复的使用固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法;语言单位;约定俗成;认知域;意象;图形-背景

【分类号】H314

0、引言

“整合原则”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条原则,也是区别于其他语言学理论尤其是TG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则。语言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较小的构式组配成较大构式的过程中,较小构式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始的意义,构式结合后的整体意义也不等于各个构式简单组合相加后的意义,小构式组配在一起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经过部分调变之后才能相互顺应,成为一个更大的构式。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认知语语法从语言外入手,探讨了人类认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对人们不同方式的识解模式模式的研究很好地解释构式整合后新信息是如何产生的。

1、“组合原则”和“整合原则”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是由大大小小的构式组成,即为构式的大仓库。要能表达较为完整复杂的意义就需要将大大小小的构式加以组配,套叠合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用有限的构式来表达无限的含义和思想,但如何组配套叠使用,各语言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观点。

1.1 “组合原则”指导下的构式搭配

德国的语言哲学家Frege于19世纪末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组合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 )”,其定义为:The meaning of every expression in a language must be a function of the meaning of its 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d the syntactic rule used to combine them.(语言中每个表达式的意义必须是表达式所含直接成分的意义,以及将他们组合起来的所用句法规则的函数。)(王寅,2011)大多数的自然语言语句是满足组合原则的,例如句子Zuzana owns a schnauzer.(苏珊娜有一条雪纳瑞狗)。这句话的意义能够从名称短语苏珊娜和动词短语有一条雪纳瑞狗的意义,以及名称短语和动词短语的组合形成一个句子这一事实中推导出来。而有一条雪纳瑞狗的意义又能够从有和一条雪纳瑞狗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组合形成动词短语的事实中推导出来(朱建平,2011)。

1.2 “整合原则”对“组合原则”的修正

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们从习语的研究入手,发现许多英语表达的意思是组合原则所不能解释的,所以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成分在组配运用的过程中只存在部分组合性,主要运用了整合原则即“1+1>2”。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完形心理学的的一个基本观点,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Koffka ,1935).认知语言学家经常用水分子的结构式来比喻这一现象,水的分子式是由二氢一氧组成,单看其组成成分氢气为燃烧物,氧气为助燃物,为什么两者结合起来就与燃烧对立了呢?其解释为,两者在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结合后的水分子丧失了原始原子的性质,此时,分子并不是原子的简单相加。以上解释都表明语言中有大量必须用整合原则才能解释的表达,它弥补了组合原则的不足。

1.3 隐喻和转喻机制

关于如何整合构式使得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之和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家们主要从两种机制来解释:隐喻和转喻。Lakoff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手段,它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去感知另一事物,它体现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Lakoff &Johnson,1980)。这一过程的实现,首先要把外界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内化为认知或心理机制,然后再通过语言和行为對外界事物进行映射。

整合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糅合型整合”和“截搭型整合”。“糅合型整合”具有隐喻结构,由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组成。譬如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句由两个事件整合而成:其一是“外科医生施手术刀于病人”,另一则是“屠夫施屠宰刀于猪羊”;两者有相似之处“某人施刀于某物”,但不相关;整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即“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

“截搭型整合”具有转喻结构,由两个相关而不相似的事件组成。譬如“他被后面的司机按了一喇叭”。这句由“他被后面的司机警告了一下”和“后面的司机按了一下喇叭”两个事件整合而成,它们在“手段——目的”的意义上相关,而没有相似之处;整合起来就使“按了一喇叭”具有了“警告”的意义(沈家煊,2006)。

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整合方式能够很好地解释构式语义扩展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的语言表达都能用隐喻或转喻来解释,比如像一些专有名词的引申义、合成词、并列结构等。本文尝试从Langacker认知语法的识解角度进行研究。

2、对构式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解释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解释

Langancker在批判TG学派的基础上,从习语的研究入手,发展了认知语法。认知语法以意义研究为中心,认为意义就是概念化,而语法对于Langacker来说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的清单。Langacker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象征单位的概念,它是一个形义结合体用来表示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的一个概念。语言就是由一系列的象征单位整合而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整合成更大的象征单位,这些更大的象征单位又可称为语法构式。Langacker对语言的解释十分注重人的认知参与,正是因为每个人的识解方式不同,对语言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endprint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强调人的认知在语言中发挥的作用,该理论更倾向于从语言外部来解释语言现象,不同人对外部事物的体验是不同的,对同一现象人们采用的识解方式也不同,此外还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面主要从专有名词的引申义、合成词以及并列结构三种不同形式给予举例说明。

2.1 对专有名词语义扩展的认知解释

在国际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比如:the White House指美国政府、10 Downing Street 指英国首相官邸、The Pentagon指美国国防部等。如果将这些词单独抽出来,让一个不是很了解政经文化的人来识别必定无法解读出以上这些含义。从认知语法系统性、单位界定以及原型范畴的方面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一定的解释。

A. 概念整合的系统性

对专有名词的解释不仅需要对专有名词内部构成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必须对其所相关的特征进行说明,这就是对其的系统性特征作出说明。专有名词的引申义是在一个整体的系统内辨认出来的性质,而且只能在该系统环境内才能作出恰当的描写。对the White House的理解前提就必须对美国的行政系统有所了解,这一特定系统为该表达的引申义的实现提供条件,其所指代的美国政府这一含义就是在系统内所具有的特定功能。

B. 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

Langacker所认为的语法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的清单。专有名词作为这个清单中的一部分也必定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所谓单位就是指不需要建构努力来创造新的结构。每一个语义概念一开始都是需要努力建构的,在需努力建构到无需努力建构的过程就是这个语义单位固化的过程。该结构的每一次使用都对他的固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新的语义结构在反复使用后逐渐固化下来形成一个单位,这才是形成约定俗成语言单位的第一步。其次,如果这个固化下来的语义结构仅在小范围内运用也成不了专有名词,第二必备条件就是这个语言结构需要被普遍接受并在言语社团中广泛使用共同掌握,这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

C. 范畴原型理论

人们在日程生活中积累无数的语言单位形成清单,当需要表达一定含义时就可以在这些清单中搜寻符合的语言单位。比如,想要表达橡树的概念时,让你们就会在清单中找出oak tree这一语言单位,此时的语言单位与所要表达概念是完全重合的。但the White House这一语言单位从字面来说不能完全符合美国政府这一概念,它的引申义如何而来的呢?人们判断找出的语言单位是否符合所需表达的概念是通过相似性的感知来实现的,即把该语言单位识解为对原型的扩展,此时就不需要完全的对应,该语言单位越接近原型,他能指代原型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对the White House有美国政府这层含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述:首先人们对美国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需要确定一个系统的认知域,所有的解释必须基于该认知域内进行;其次,根据范畴原型理论,the White House 在该认知域内的位置接近于美国政府这一原型,使得人们进行联系成为可能;最后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the White House的使用频率上升,人们对其的进行不断地了解并逐渐接受,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之后the White House逐渐固化成一个语言单位,具有了美国政府这一特殊的含义。

2.2 对复合结构的认知解释

Langacker对整体义大于部分义和的论述大多体现在复合词的层面上,Langacker用整合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两个语义结构要整合在一起,他们必须要由某个重合点;更准确地说,一个语义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对应于另一个语义结构的一个子结构,这两个子结构被识解为标示同一概念化实体。正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共同实体,两个成分结构才能被合成为一个连贯的、更复杂的概念化。事实上复合结构性质常常超出我们能从其组成部分预料到的性质。两点简略的解释能够清楚地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复合结构最初作为具体的用法事件的目标产生的。因此,他们常常是在特定的语境表现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无法由他们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語境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所预测出来。其次,与此相关的一点是,当一个成分与另外一个成分整合成一个复合结构时,可能某些细节上需要调整。

以“pickpocket”为例,这个词是由动词“pick”和名词“pocket”两个词素结合而成,原结构中“动宾结构”,却成为一个名词,表示施事者。在识解这个动宾结构的过程中,pick表示一个动作也就是一个过程,在与pocket结合时可理解为pick一词提供了一个阐释位,pocket对这个阐释位进行了具体解释。pick和pocket所形成的动宾结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成分状态所组成,整合后具有扒手的意思是因为作为主观的人在识解这一过程时,更加凸显这个过程的施事者,使得施事者在这个词所涵盖的认知域中被凸显出来,所以才有了名词表示施事者的含义。

2.3 对并列结构的认知解释

英语短语“bread and butter”,“bread”和“butter”是两个典型的“事体性”的词,而且两者之间由“and”连接,从形式上看是并列的,但是当听到或看到这个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却并不是“bread”和“butter”各自独立两种事物的意象,而是一个整体事物的意象——“涂黄油的面包”,显然这时这个构式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组合的意义了。认知语法认为意义来源于与世界的互动,强调体验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包涂黄油已经司空见惯,人们在见到bread and butter这个词组时,他的心理上就会就会将这两个物体视为单一整体,即概念化为一个统一图形,但是并非所有的两个事物都能识解为一个整体,这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有能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公分母”,能够在成对的要素中找到共有要素,将他们概念化为一个整体。该例子能够如此是因为bread和butter都作为事物经常一起使用,造就了他们之间具有将其连为一起的公分母,使得整个表达增加第三个信息。再如中文中的“牛羊成群”中的“牛羊”虽然结构上各自独立,但是形成的意象却和“牛和羊”不同,我们在看到“牛羊成群”这个短语的时候,大脑中并不会出现“牛”和“羊”两种截然分开的动物群体,不会形成两种动物的意象,而是一个由牛和羊组成的整体(杨中原,2009)。

3、总结

本文从构式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这一现象入手,发现以往形式主义语言学家们提出的关于语义的组合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而认知语言学在这个问题上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在某些词汇以及短语层面,隐喻与转喻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本文根据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识解相关理论尝试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强调从语言外即人认知能力的角度进行解释,对专有名词而言、复合结构和并列结构而言,它所指代的具体含义其实是语言固化的结果,人们根据象似性原则赋予某一短语一个固定含义,人们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固化直至被人们普遍接受。人的认知在语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认知语法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的产生。

参考文献

[1]Koffka,Kurt.,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M],New York: Harcourt, Brace&World,1935.

[2]Lakoff,G.&M.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

[4]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

[5]王寅,构式语法研究:理论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杨中原,基于认知语法的对并列结构的再认识[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9。

[7]朱建平,论意义组合原则中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背景意象图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跟踪导练(一)5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