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寓兴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改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水平偏低的状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正经历着一场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的深刻变革。要想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化和最优化,要从基础理论入手,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构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自然学科,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思维和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一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法。
一、创设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二、“色、香、味”俱全,构建“生活化”课堂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要充分利用起来,动手,动眼、动脑结合起来,让科学变得直观而有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探究,需要理解,需要激励。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例如《落地生根》一课,植物繁殖各有“高招”,我让学生带来了姜,芋头,红薯,土豆,小麦,萝卜,油麦等蔬菜,让他们自己分析这些植物怎样繁殖,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弄清上述植物是有性繁殖(开花结果),还是根、茎、叶繁殖,完成教学目标.。在生活化的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水蒸气》一课,这一课中有一个实验,就是舀一勺子的水,将蜡烛点燃放在勺子下面加热,然后再勺子上面放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可以发现塑料杯内壁凝结出很多小水珠。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发现了勺子里的水沸腾起来了,于是我想这里可以插入关于水的沸腾的知识,让学生描述一下水沸腾的过程,比如:是先出现小泡泡,再出现大泡泡。
小学自然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对于小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件令他们极为兴奋的事情,合作交流也是他们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他会因此而学会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极大的发挥了课堂的作用,使课堂效益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五、關键学习活动中的“先学后教”方案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通过演示,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我们所实施的“关键学习活动”则是给予学生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时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颖、效率高的教学活动。
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食盐、沙子和两杯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堆沙子,一堆食盐,老师分别把他们倒入两杯水中,同学们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要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学生带着食盐和沙子化与不化的疑问,自己进行试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水杯中沙子和食盐的变化,并把现象记录下来。这样的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高效。然后在学生记录观察现象时,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再发给你一个搅拌棒,搅拌一下水杯中的水,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同样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测,再动手实验,并讨论总结。这样使学生在问题和好奇心的引领下,达到试验和学习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实验和没有头绪的学习,这样的活动设计以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为背景,通过聚焦问题使活动更具实质性,方向明确,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并实现了创新教学。
有效的科学课堂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在小学生学习的起始队段,教师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科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效化。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新华.试论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3】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小学科学网.教材之窗.2008.4.5.
【4】郑淑瑾.耳闻目见做观察:小学科学观察活动的研究[J].教育界,201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