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约维
【摘要】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开始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面对“写作”这一难题。针对以上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笔者提出三大教学策略:利用文本,开发“语用”形式; 依托文本,重构言语材料;借助文本,创生习作内容。
【关键词】文本 ; 语用 ; 开发 ; 重构 ; 创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70-02
一、利用文本,开发“语用”形式
写作要有技巧,对于刚学习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更要做到“有规矩、成方圆”,不能任由他们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东写一下西写一下。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准确表达,逐步提高写作的能力。然而这些写作技能不能一下子“倒给”学生,需要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言语历练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语用能力。教材里的文章,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学习的典范,老师要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的同时,领会写作技巧,运用积累的语言,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从而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服务。
1.领悟文本写法,进行段式仿写
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学生习作训练从组词联句过渡到以句构段,最终目的是以段成文。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识课文中典型的构段、成文方式,帮学生归纳出段和文章的构成规律,学会组成表达规范的段落,避免顺序的混乱和结构的松散。
课文中有不少典型的段落句式,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具体描写了海里各色各样的鱼。这一句式在三年级课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简单易掌握,可以经常让学生采用。
学生作品:(写云的段落)
2.唤醒学生积累,引导全文仿写
模仿本就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学说话是从模仿中得到进步,他们言行举止都是模仿中学来的,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将它应用于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仿写,将是一种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引导孩子模仿本课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自己的校园,几乎每个孩子都写得很好。特别是他们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还会用上积累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在语用点的理解感悟中学生领悟文本写法,唤醒学生积累,进行迁移运用,使学生在模仿中习得语言运用的规范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二、依托文本,重构言语材料
充分依托文本资源,以读促写,这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以角色换位体验,情景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语用中获得言语材料的重组运用,从而建构新的知识,获得写法的迁移运用和语言的增量。
1.运用文本材料,促进语言内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课本中优秀的语言材料很多,我们要精心选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应用环境,将占有的语言材料,获取的语用经验,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提升情感。
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展现了小女孩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如果仅局限于思想道德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是远远不够,也是片面的。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抱着漂亮的洋娃娃,小女孩心里乐开了花。她提起笔,要给金吉娅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她会写些什么呢?你能替她和金吉娅说声谢谢,夸夸金吉娅吗?”为了避免学生夸夸其谈,内容空洞,我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文本中的语言,如“善良”“仁爱”“给予”“如愿以偿”等。在练笔中,学生巧妙地将文本语言融入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词语的积累和内化。
2.迁移文本材料,积累表达样式
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第2—4自然段,都是以总分的结构形式描写香港的特点。我先让学生划出每段概括段意的句子,再细细品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学生通过对段落实例的学习,明白了构段的一般方法,即先总写然后再具体展开。掌握了这种方法,语言就更有层次。课后,我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结构形式和描写顺序,写一写“最怎么样的什么”一个片段。
这种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过程,其積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更具实用性。
三、借助文本,创生习作内容
课堂文本是学生的原始积累,它不仅可以诵读、模仿,更可以以此为蓝本,换向思考、巧取妙用、重新组织,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造。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视野,增加了寻求素材的途径,更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写作的兴趣。
1.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第十课《风筝》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拓展练习,风筝飞走了,一会儿便没了踪影。我们坐在田埂上,伤心地哭了。远远的水面上,一个巨大的木轮,半沉半浮地转着,扬起的水花闪着银白的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幸福鸟”会不会落到那儿呢?我们向那房子跑去——这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幸福鸟”了吗?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本篇课文的结尾时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里设计“续写结尾“的环节,意在利用课文提供的资源,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读中乐写,体现读写结合。因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但源自丰富的阅读,更源自日积月累的练笔。
2.整体把握全文,合理拓展创新
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内容结构,都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想象、合理拓展,为学生学习习作打造了一条捷径。
学生爱读诗,也爱诗,只是一开始不知道从何下手。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值得学生品读和模仿。学生创新的诗也不比课文逊色。
孩子们的脑中似乎一下子多了许多影像。这样的仿写和拓展也让学生明白:只要你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身边常见的事物都能成你写作的材料。
三年级的作文需要教师用心为之,借助熟悉的文本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推波助澜。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进行指导、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例子的过程中体会、领悟、掌握、应用各种写作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当学生乐在其中,不再为“写什么”和“怎么写”头痛时,习作也会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李成寻.《作文不生病的智慧》,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