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凌云
摘要: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重点抓道德教育的教学,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高校道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抢劫,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价值观随之输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多元的思想文化相互间冲击、碰撞呈现出活跃的文化景观。导致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在思想领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享乐主义,是非善恶模糊等不良现象,这对高校道德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以开放的视角反思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什么不高?本文将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一些社会现象引起了学生信仰的缺失
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一些新的思想开始出现,众多的文化观点良莠不齐,从各个角度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众多的思想观点和传统文化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社会上涌现出的一些现象常常使得人们感到迷茫,困惑以及心寒。甚至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道德行为,很难去辨别其中的是非对错,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去对其进行是非论断。所以说对于目前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长此以往,会造成其信仰的缺失,导致其迷茫而无所适从。
(二)社会现象鱼龙混杂,高校德育重要性意识淡薄
在如今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当前的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只在思修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高校的其他教学 课程和环节也应当同样应当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调道德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的专业教师只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将“课堂知识”和“思想教育”完全隔离开来。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的多少。其实是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的道德素质。相当课程的教育只注重平时教学的分数,不注重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德育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材可读性不高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经过数次修改后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育的内容滞后于文化、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只有立足于文化才是活的德育。教材内容过于宽泛,从道理到道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还与社会实际脱节,过于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必然导致枯燥的理论和众多的概念。缺乏时代感,也就失去认同感和可读性。如何利用多元文化其利的一面给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解决其弊端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困惑与难题?
(四)德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具体的实践体验
在高校平时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讲授理论知识这主,大班大课教学模式下很难提供学生亲自体验的实践环节。将原本应当生动活泼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变得过于死板,毫无乐趣可言。同时过于重视最后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却忽视了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感方面的感受,以及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过程,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等等。同时因为课堂学时的限定,很多老师为了简单的应付学校的安排,确保课堂知识点的完全传递,因此就大大减少甚至是省略了原本应该有的德育教学探究的环节,这就使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应对策略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道德教育教学的重视,从根源上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现状,真正的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求老师可以与同学们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走进其心理世界,从学生实际中获得新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做到以学生的需求为本,首先就必须要将学生的真实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手点。
(二)从具体的细节着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当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道德问题,例如诚实守信,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责任与担当,尊重他人等等,甚至是恋爱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平时的道德教育教学中有所体现,及时的对大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使得他们及早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以后再人生十字路口出现的问题,以免将来出现任何的意外。
(三)重视高校老师尤其是德育教师的道德形象
言传身教,是教师的职责操守。学校应重视每一个教师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是否都树立起了积极正面的教师教育形象。而德育教师个人的良好品质以及独特魅力,更是提高德育课实效性最为基本的保证。俄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人格中活的源泉才可以产生教育的巨大力量,教师的人格作用是其他任何规章制度都代替不了的。因为课程特点,教学评价以及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使得德育课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会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疲劳,以及成就感减少等现象。如果将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教学工作中去就会对学生也产生一种消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认识融入到自身之中,发掘出内心的积极力量,找出自身的优势体验教学的乐趣,事业成就感,从而积极的展开教学工作,从正面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开展积极的教学。
四、结语
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积极去改善,例如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高校德育的重视程度达不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却忽视具体的实践过程,没有和家庭相联系,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对于高校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根源上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查晓丽,郭超.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3)
[2] 汤伟栋,吴宏卫.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湖南工业大学德育实践为例[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 柏路. 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