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洁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散文因其形散神聚的特点,稍有难度的散文会给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如何利用学习散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提高散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中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就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及如何提高散文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散文 ; 教学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26-01
散文一直以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这三大特征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同样散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册的课本中,选取的现代散文所占篇幅较大,内容广泛,笔法灵活,本应引起同学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可目前的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1]但因现代散文不拘一格、张扬个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老师如果不能掌握散文的教学方法,就会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散文本身艺术魅力的丧失,学生也没能从优美的散文中体会出其文字之美,情感之丰富。
(一)教学功利性较强
现在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散文教学在高中课堂最不受重视。大多数老师会更重视语言基础知识训练、文言文、作文教学,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散文这种文体高考不会考到,直接跳过不讲,让学生自学。即使有些老师讲散文也只是过度的强调文本的技法,字词的理解,却忽略了散文中最重要的“情”字,以及学生作为独立个体阅读文本的体验。导致课堂教学老师只是一味地引导,强加给学生一些主观情感,而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在接受,忽视自身的情感体验,致使散文教学为高考服务为分数服务,失去了散文本身的韵味。
(二)教学的模式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散文还是教小说等其他文选,总是围绕“怎么写的”、“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展开教学的。同时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对学生自读进行辅导,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批改,于是形成了一套阅读教学的模式化思维。散文教学也陷入了这样的模式中,忽视了散文的文本特征,忽视散文的美。即使注重了散文的特征,却又忽视了散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的分类,笼统教学。最终教给学生的知识,往往只是比较肤浅的知识内容,以及一些千篇一律的套语。学生对课本好像有一些理性的认识,其实,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意思还不能完全意会,更别说领悟其深刻的思想感情,要想体会到散文的美感就更加不可能了。这种模式化教学对培养高中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三)“灌入式”的教学方式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都是这种教学方式,散文也难以幸免。整堂课下来,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思路设计的天衣无缝,而学生在老师思路的指引下也完成了对课文的认知。但他们听完之后,大都没有多大的印象,为什么老师费心费力的讲解,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呢?问题就出在这里,老师只知道要将很多知识讲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散文教学,散文是一种至情至性的文体,文章中每一处景物的描写或每一件事情的叙述,都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这些文字更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去品读、去领悟、去获得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而不是老师给学生讲解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情感。
二、提高散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遵从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閱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以散文。现代散文可分为说理性散文、描写性散文、纪实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散文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老师在讲解散文时,应当有所侧重。比如,抒情性散文重在抒情,探究景物、人、语言三者的关系是抒情散文鉴赏的特点。说理性散文重视说理,逻辑性强,鉴赏议论散文的论证说理是重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领会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这三大特征,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关照自我。
(二)鼓励学生对散文的个性化解读
散文文学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对散文的理解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在散文中,人是普通的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到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心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篇散文理解的侧重点就会不同。以《荷塘月色》为例,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作者苦于无法改变政治环境的压抑而寻求的一个避难所,也有同学认为是作者对自由、轻松生活环境的向往。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内容上就产生了分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限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固定答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学生对散文的个性化理解应当是言之有理的,要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读散文,但对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咬文嚼字,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散文教学,最忌浮皮潦草。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需要将散文中的凝炼语言进行讲解,回归到文本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魅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都是闲人”的描述,“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3],这一“咬”“立”“缓慢悠闲”则将北京人特有的腔调刻画地淋漓尽致。“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4]品味语言,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总之,当代散文的教学,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正是散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散文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对人类真善美的至情至性的歌颂,永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感教育的极好素材。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J].上海:语文学习,2006:(2),(4).
[2]杨文虎.文学:从元素到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3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