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蕾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走进我们的教学。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机械、僵化的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的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备课中充分预设,体现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意外的问题,才能“临危不乱”。
如一次“平均数”的教学:
教师让学生为一名唱歌的同学打分。
师:刚才的歌唱得怎么样?(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咱们每个人当当评委,给她评分如何?
学生六人一组每人在发的一张表格中填上自己评的分数。
师:同学们,表格中还有一个最后得分,你们六个人商量一下,最后给她几分?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最后举手表决通过,给她打8分。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少数服从多数,7分打的最多,就给7分。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认为最公正的办法就是把6个人的评分加起来除以6,得到平均分8分填在表格 中。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与第三小组有相同的地方,但我们没有把6个评分加起来,而是打的最高的同学给打的低的同学,最后扯平刚好是7分。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模仿了电视大将赛中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除以4,最后得7.5分。
师:同学们,刚才第三、四小组都提到最后得分应该是“平均分”,你们为什么要用平均分呢?
生1:平均分公正、公平。
生2:平均分代表了每個人的意见。
生3:平均分在现实中用处可大了,我常听见平均气温、平均成绩等。
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动态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预设”和“生成”两者并重、和谐共创,使课堂焕发出精彩。
二、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如: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来,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
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8、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4的2倍,4的3倍”。时间已超过下课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这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氛围而鼓掌。老师没有忽略这位学生,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是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抓住机遇,凸现动态生成
启迪思维,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捂、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如: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牵而带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加灿烂的天地,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留住那瞬间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