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7-09-27 01:54范素叶孟祥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应用

范素叶+孟祥芳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不仅具有知识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因此在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更新的同时,教学模式的改进也刻不容缓。目前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领域都有所体现,并都取得了相应成效。本文主要是以学院一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现状、实施验证和效果分析等方式探索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本门课程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互助式教学;应用

【分类号】TP3-4;G71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各个行业领域。认识计算机并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成为就业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创新”的精神及“大职业教育观”的要求,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根据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际教学情况,有效结合互助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学习能力及终身自主学习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

目前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常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通过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及与学生的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的兴趣、对课程的认识、自主学习意识及互助意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较往年有较大改善,但仍然有比较大的体现。一是城市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和山区的学生。二是职高毕业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部分毕业于职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基本上都已经能够掌握。

(二)对课程认识不够,缺乏兴趣

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经调查统计,有近三成的同学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新平台的不适应。计算机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它的更新速度远大于其他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适应新的知识和平台。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已经由Windows XP和Office 2003平台改为Windows 7和Office 2010平台。

2、已基本掌握课程相关知识,觉得太简单,没必要开设,提不起积极性。

3、基础太差,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根本听不懂,从而也提不起兴趣。

(三)教学模式没有改进

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性质出发,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也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适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分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上课时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上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对于部分同学对课程的认识不够、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互助意识等情况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进。

二、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互助式教学模式当前已经在各个学科里被探索、研究和应用,同时也逐渐被充实完善,赋予了新的内涵。互助式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扩展到课外。互助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创造教学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分析和处理问题,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进而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任课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是其模式的先前条件。我认为互助式教学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构建。

(一)“师师”互助

在原有的“师师”分工式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师师”互助交流式合作。一方面与其他任课老师除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案、题集等工作外,增加交流机会,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在处理难题时的好方法和心得,选择最优方法。另一方面与授课班级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共同帮助班上的问题学生。

(二)“师生”互助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角色的观念,尝试与学生互换角色,听取学生意见,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接受学生的帮助。尝试从传统的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转换成学生演示,学生纠错,教师点评的方式。培养教师小助手,在完成习题的前提下帮老师一同巡视答疑。

(三)“生生”互助

同学之间的帮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仅体现在课堂中,更是延伸至课外。在课堂中,教师小助手不仅帮助老师分担,同时也是帮助同学解决疑难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课外,以寝室为小组单位,汇集疑难问题集中反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更准确地定位重难点。

三、互助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将互助式教学模式融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中进行尝试,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学期的《Excel函数的应用》为例进行单元设计。以问题为载体,从“师师互助”、“师生互助”和“生生互助”三个方面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应用。

课堂背景:本阶段的课程是等级考试前的复习课。围绕考纲考点,达到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每位同学解决疑难、掌握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制定并完善单元设计,是保证课堂的有效运行的前提。结合互助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其他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三方面进行沟通准备。

图 1 课堂单元设计关系图

首先是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并以寝室为单位建立课外小组,对教师事先抛出的问题:“常用函数有哪些?”“你觉得哪个函数最难?”进行汇总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新认定教学重难点。endprint

其次与其他同课程任课老师的沟通也很重要,尤其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通过沟通引申出来Countifs的用法。

然后是班主任,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师,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动态,做好学情分析,特别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主线,具体教学过程见图2,在教学过程中互助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小助手:在师生互助與生生互助方面都有所体现,因为在巡视过程中分担教师任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同学也巩固的知识。

2、 学生讲解演示:以这种方式替代教师角色上讲台演示部分习题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纠错: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进行对演示的同学进行纠错,保证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操作练习,同时还可以拓展更多的操作方法。

4、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以学生为主进行点评归纳,教师进行补充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思考。

图 2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三)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与下次课的课前准备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以课后学习小组的方式互帮互助自主学习,对课堂及课后的练习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以便于教师集中分析和讲解,同时为下一次课做好准备。

四、效果分析与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对来说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方面重点要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通过课堂的教学情况及课后练习的情况分析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与互助式教学模式结合的课堂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解决了成绩拔尖的同学课堂上没事可干、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师分身乏术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角色互换的讲解、点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石平.论高职合作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

[2]何艳.浅谈互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理论版,2012(6).

[3]黄裕建.互助式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15).

[4]王永忠.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创新,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应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