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从分析当前农业现状入手,在土地制度、农作物结构、财政投入、农产品安全标准等层面进行相应解分析,以期促进农业供给侧改结构性革进程。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策略
“三去一降一补”新政策的广泛推进,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便借鉴了相应的改革模式,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项举措是基于农业供给侧,通过对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解决由于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相对产能过剩,从而找到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农业供给侧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要求,同时又保持了农业这一产业的特殊性。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由最初的农产品产出总量不足,发展到现在自身结构的不合理。
1.我国农业供给侧现状
粮食产量和存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更是稳定民心的重要保障。在粮食生产方面,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了连续12年的稳定增长,于2015年达到了6.21亿吨。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亿吨,比2015年减少0.8%。其中,2016年粮食产量下降同时受到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的影响,2015年底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后,为化解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16年,玉米平均亩产是大豆的3.3倍,所以在“玉米改大豆”后间接拉低粮食产量。在粮食库存方面,2015年-2016年度我国玉米存量大约为9080万吨、稻米存量为4570万吨、小麦存量为9000万吨,我国三大粮食品种存量位于世界第一,庞大的粮食储备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财政负担,消耗大量公共资源的基础上还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在粮食进口方面,我国在粮食产量和库存量连年攀升的情况下,粮食进口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我国现在处于粮食的净进口状态,且粮食的贸易逆差还在持续扩大,其中大豆品种一直是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达到了82%,因此,必须要加速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调整我国粮食生产结构。
2.我国农业供给侧现状分析
从消费角度分析,消费群体分为自然人和企业,从自然人消费分析,人们的消费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过去对价格的过于敏感,到现在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考虑,从过去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单一,到现在消费对象多样化,在结构调整上要注重食品安全和多样化;企业消费者主要就是对粮食和草饲料进行收购,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使之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样就会导致农业产业链过短,缺少附加值不利于农民增收,因此在结构调整上要联合第二、三产业,做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
从国外环境分析,由于国外对转基因农产品持有开放态度,而且相关科研起步较早,国外农产品的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由于国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一直比较保守,而且限制条件较多,导致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向国外进口农产品,比如转基因大豆。
从我国农业自身结构分析,由于我国三分之二的耕地都是由超小型农户占据,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因此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外我国又长期保持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同时增长的局面,根据供需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产品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未来的发展更将举步维艰。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策略
1.在土地制度层面,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开始,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形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于1993年该项体制被纳入《农业法》,1993年是首次改革重要节点,当年的中央文件通过“增人不增地”的办法稳定了土地承包制,之后通过确立《土地承包法》及时巩固了承包制度,之后又在多项会议中不断对承包制度进行巩固,经过三十年的不断调整创新,使得土地承包制度在我国农村土地上生根发芽,使得粮食生产连年增收,也使农民收入不断提升。
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首先要积极落实承包经营权。经营权证书的颁发首先需要丈量核实承包土地的面积,并且绘制出土地示意图。第二轮的承包改革是对第一轮的创新完善,在巩固承包者权益的同时,赋予了经营权的物权权能及财产权利,有利于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的权利分置。经过多年的跟踪对比分析发现,在权利明确的地区,土地流转的的比例明显高于权利划分不明确的地区,因此,明确权属划分更有利于土地流转市场化,更易实现交易的公平化。
其次,针对集体经营性用地进行改革。所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即指农村乡镇企业的用地,当企业难以为继选择破产或是企业迁至其他地区后所闲置下来的土地,被允许在市场交易,这样可以增加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既能保障集体的收益又可分流城镇建设中的资本。从2013年相关试点开始实施,并预计在2017年底结束,文件明确指出,在合规管制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出让、租赁、入股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价等政策。
其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2015年为例,当年外出务工农民数量达到了1亿6884万,预估有3500万农户举家搬迁,这样在他们老家就有大量的房屋被闲置,如何将大量被闲置的农村房屋变现用于城镇购房,是所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关于宅基地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相关规定,在保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房屋的闲置,形成有偿获取和退出机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非单一农房采取了“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endprint
其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不同于上述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该项制度涉及到了地方政府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地方政府没有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出了一定有损于农民利益的行为,这严重致使了农民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恶化,由于在征收过程中农民处于弱势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国家也没有明确统一,基本上是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标准执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关于相关的征收补偿做了讨论,其一,嚴格区分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其二,在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允许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讨价还价;其三,只有公益性用地才能启动征地程序,征地的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双方共同制定的。
2.在农作物生产层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市场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政府对农作物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这里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包含两个方向,首先是改变经营结构,然后在改变经营结构的基础上对产品供给结构进行相关改革。
首先,农业经营结构调整。针对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我国目前正形成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的双层经营模式,未来要向多元经营领域发展。目前,我国有2亿的劳动力在从事这农业生产,其中农民合作社有140余万家,专业大户有接近400万户,家庭农场近90万家,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即便如此,我国仍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被超小规模的农户所经营。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快公共服务组织建设,无论是在技术推广上还是机器设备租用上,可以按比例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此外还可借助龙头企业的影响,有偿为农户提供服务。为了适应农户需求,托管服务应运而生,农户以鉴定协议的方式,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年底根据作物产量按比例划分,土地托管兼顾了不愿流转土地同时没有能力和精力打理种植的农户。
其次,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其一是要具备全局性视野,全局性视野包含两个方面,即粮食和土地。这里的粮食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包含我们日常的五谷杂粮,同时也包括肉蛋奶鱼、果蔬菌茶,第一次农业转型前,人们对前者的需求水平远远高于后者,经过发展从近些年的趋势上看来,人们更加注重对后者的涉取,因此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基础上,也要强强瓜果蔬菜的种植和养殖业畜牧业的发展。此外,从土地的全局性视角出发,在保护耕地同时,也要注重林地、草原、滩涂等,要结合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对象,使之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其二是平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草料的均衡发展,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年年突破,粮食储备也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2016年的中央文件提出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产以地养地,恢复土地肥力,通过替代种植,解决我国饲草料严重缺乏的情况。通过改善种植结构,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平衡作物结构实现增收。
3.在农产品质量层面,保障源头食品安全
作为人们的食物及食物原料来源,以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更关心作物的产量,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发得到社会的更多重视,尤其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消费者关心的对象,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质量评价及检测标准,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农产质量系统管理。
首先,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评价标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量明显提升,我国作为粮食及农副产品的进出口大国,必然要对粮食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有一套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进出口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全面覆盖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农产品质量等级划分、保质期规定、食品包装材料规定、生产工艺和环境等都要纳入到该项管理体系中,实现农产品评价有章可循。
其次,加强检测流程管理。在安全管理中,除了制定农产品安全评价体系,还要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因此提升检测水平和检测方法非常关键。首先,对农产品检验机构进行整改,对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要有标准;其二提高检测水平和方法,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我国食品工艺技术快速提升,新型试剂的使用会增加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作物产量,也会让农产品更易保存或是让外表更加新鲜等,但这些新型试剂的用量标准和毒害情况还处于未知状态,为了及早发现,就要提高检测能力。比如,不法商贩将泔水油回收,经过加工提纯后各项标准都完全符合标准很难区分,由于辣椒素溶于油脂,且在正产油料生产中不会有辣椒素的溶入,于是通过对食用油中辣椒素的检验很快就辨别出回收油。
4.在财政投入方面,完善收购与补贴政策
自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采取了四种形式的补贴,良种农作物、粮食、农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随着补贴范围的不断扩大,补贴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加强对补贴与收购政策调整,使补贴资金能够被高效利用。
首先,虽然四项补贴均有大致的使用方向,但细分不明确,而且缺乏激励制度。比如,补贴数额应当与交售农业商品数量和质量挂钩;如果当年某一地区因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绝收,就应该根据种植面积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其次,四补贴政策应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规模化为目标,鼓励规模生产,政府应该将种植规模进行标准划分,哪户高产优质就应当加强扶植。其三,在四补贴中体现着对良种、粮食、农机和生产资料的补贴,而忽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耕地保护的考虑,由于补贴力度大,因此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节约、耕地保护,而且为了提高产出更是过度依赖化学制剂,这些都会影响土地的长期可持续使用。
参考文献:
[1]汪鹏.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去产能过剩的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2]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4):613-620.
[3]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6,(07):29-33.
[4]于法稳.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企业经济,2016,(04):22-25.
[5]许经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学习论坛,2016,(06):32-35.
作者简介:程博(1973.12- ),女,辽宁沈阳人,中共朝阳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与方向:世界能源形势与中国能源发展、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与宏观经济调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