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程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

2017-09-27 16:35牛连强冯海文
大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性评价

牛连强+冯海文

[摘 要]形成性教学评价理论因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促进学生学习而得到认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试验和运用。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涵、成绩评定的功能以及对学生、教师的调查和分析说明,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应更注重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发挥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获取知识能力的作用,应避免片面地追求形式,盲目地以简单的评价代替成绩评定,并尽量提高评价作为评定的信度和效度,简化形式,便于实施,才能有利于促进形成性评价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工程认证;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192-04

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概括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总)结性评价。[1]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兼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随着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逐步得到认可,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推行,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对原有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进行研讨,并加强了对评价理论和评价形式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关注。[2-6]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跟踪,以便及时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的一种评价。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 S. Bloom)将形成性评估运用于教育评估实践中,并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评价的诊断性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可称为形成性评价。它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应,并且需要对已经发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判。[7][8]Black & William在1998年提出与考试终结性评估相对应的形成性评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发展,并通过提供评估反馈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他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在他们自己的评价中积极主动,并且按照他们对怎样才是学得更好的理解去构想他们自己的学习。[9]终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其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与否。

当人们关注形成性评价时,主要的问题是关心其参与的对象、达到的目的与功能以及评价方式,即如何实施评价。本文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评价的对象是由学生反馈回来的教师和学生本身,而评价方法应以问题回答、内容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文件袋记录和学生自我回顾等尽量少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日常教学手段为主。应该说,形成性评价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需要认真研究、实践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常态教学活动。但是,要对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功能、作用和高等教育及社会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用评价代替评定,也不应忽略终结性评价所起的鉴定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的核心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和内容是多元的,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参与,目的是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评价应在具体情境中开展,目的是将评价作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使其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轻松地进行,才能得到更准确、全面的评价信息。三是评价要真实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身进步的评价,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评价应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学生的优势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评价及教育教学方法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学、成人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和探索。[9-13]

形成性评价的上述内涵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也代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14-15]在高等工程教育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教学、资源、管理都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和配置,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要达到预期的毕业要求,即完成能力达成的教学过程。自然地,需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定,且这种评定应该是非个体之间的比较,而是對个体本身发展状况的一种考量。[16]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乃至用人单位招聘,几乎均以一次性考试作为唯一的手段。很明显,这种评价不可能十分客观地评价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既有激励学习者的一面,更有秋后算账的味道。这种激励的本质是使学习者能够“知耻而后勇”,因为一门课程的学习既然已经结束,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修正以往存在的问题,学习好以后的课程。然而,不同的知识、课程,其特点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一门课程的总结未必适合其他课程。更进一步说,原本可以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及时评价、分析、总结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机会被一次最终的横向比较替代了,或者说,可以通过及时调整实现能力达成的多次机会丧失了。即便我们能够分辨出个体间的学习成绩好坏,姑且不论其是否客观,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个体是没有实现能力达成的,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意义所在。为此,教育部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为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制定评估体系,并建议将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

因此,形成性评价的重点首先应放在过程性,通过对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通过反馈,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让教学计划更适宜学生发展,学生自己或由教师帮助从反馈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及时调整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取得成果,最终达到课程乃至毕业的要求。endprint

形成性评价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并为此进行细心的设计和实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一传统的认知。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而会学是核心。[15][16]要想学生会学,就需要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地位,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习者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从属地位,不仅学习者不明白为什么学、怎么学,还容易产生缺乏兴趣、应付甚至抵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也不可能会学和学会。这种理念自然导致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等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它们本质上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本源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不等于成绩评定

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我们认为形成性评价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进行改进,以及通过围绕学生能力的取得、提高而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不应该简单地用形成性评价代替学生成绩评定,也不应该过分追求评价的形式。

其一,在现实社会中,成绩评定是一种在很长时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形式的优劣评价标准,我们要通过成绩评定或评价来促进学习者的进步,也要用成绩来说明学习者达到的等级。因此,学生之间的评价并非完全如前文[5]所述的激励关系。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评优、用人单位选用等都要依据学习成绩,学籍处理也直接与学习成绩相关。以目前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而论,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成绩评定上。因此,对学生成绩评价本身是一件十分严肃的教学活动。当然,这里的成绩评定并非狭义的指测验或考试,应该包括并努力达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但在找到更好的替代措施和评价方法之前,不应随意进行“改革”,或为了改革而改革,应在努力探索激励性功能的同时,保持成绩评定的比较和甄别功能。

其二,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时,应尽量保留现有评价机制中合理的一面,要考虑到客观性、操作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需要充分考虑高校本身的教育形式、特点以及中小学不同的社会性。首先,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参与评价的主体不应超出教师和学生范围,这里的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实验室人员乃至企业指导教师等,也就是直接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人。其次,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导。这是因为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评价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评价,而应该是对学生在此课程所涉及的知識领域内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达成度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激励和帮助效果不够好的学生,也要对效果好的学生进行充分肯定和鼓励。仅以公平性而论,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评价至少要以下述的3个假设为前提: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每个学生对自己是诚实的,每个学生对所有同学都是公平的。很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评价自己学习效果不佳本身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同时,即便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之间,评价其他人的学习效果好坏也需要对评价指标、真实的能力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客观,否则便成了凭印象评分。相比这些,第一个假设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尽管教师本身也会有一定的偏差),这是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获得有效反馈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个体学会学习的必要环节和根本性措施。

其三,对一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不应作为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应该理解为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该领域(或略宽)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的评价。否则,评价结果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与达成程度,还会导致某些方面被重复评价。例如,尽管沟通能力是对毕业生的一个要求,但不能每门课程都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内容。即便是教师评价,也应慎重评价不同类型的学生。例如,一位原本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经过总结、努力,与自身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另一位学习效果良好的学生有了较小幅度的提高,应该如何评定其成绩?都判定为90分,或者前者90分而后者60分,还是前者60分而后者90分?又或者都评定为合格(达成)?归根结底,评定是指对学生是否达成了某种能力的鉴定,将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状态理解为能力是否达成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四,适当降低评价形式的重要度,以便于操作。相反,如果过于追求评价的形式,不仅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也难以实施,且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例如,一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通常仅三四十个学时,如果所有课程评价都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又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网络评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权衡。

其五,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文献[11]对形成性评价数据应用进行调查后发现,近10%的学生认为不能减弱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尤其是50%的学生认为50%的比例对于形成性评价来讲过高。事实上,本文也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课开展形成性评价作了一次简单的稍大样本的调查,调查对象为3个班,共103名学生和22名专业课教师。我们首先介绍了预想的做法,再组织全部学生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卷并座谈,其内容如下表所示。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赞成的学生为70人(约占67%),教师为20人,2名教师明确表示不赞成。对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的赞成率为61.8%。教师大都对学生参与评价有一定看法,也有部分教师对这种做法的效果及随之大幅度增加的工作量、教师精力、支撑环境等问题表示质疑。同样,在随后的学生座谈中,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均有学生对此提出异议。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评价的客观性、可信度和不应牵涉过多精力等,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主要意见是嫌过于麻烦。从座谈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增加过程考核表示赞同,但对采取的方式、频度和是否计入成绩及计入的方式等问题表示担心。

三、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endprint

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是构成形成性评价不可缺少的因素,为了促进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简化形式,抓住核心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要注意评价与成绩评定并不等同。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包括上表),过多地将形成性評价与成绩评定做了关联。应该说,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而非评定成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将评价与成绩评定进行区分对待,对过程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好的评价,甚至可由好的评价累积成好的成绩评定,但应该尽量保证最终的成绩评定来自合理、公正的且能够区分能力达成度的过程和方式。同时,要完成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不仅要在理念上进行宣传和引导,更需要在一些支撑性的影响全面的细节问题上下功夫。

其一,教师资源的充足配备。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师不足,从而导致大班上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种情况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每个学生做充分的讨论,并对其进行学习规划和个别指导。

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事务性工作量。完成全面的评价需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学校应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如网络评价系统等的建设,甚至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帮助教师做出恰当的决策。

其三,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目标之一。一方面,应强调对具体指导方案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应组织教师对相关方案进行总结、提炼和分类,甚至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建议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提高。

其四,加强对形成性评价方案的效度研究,以使评价结果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使教师清楚地了解该帮助的学生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其克服学习困难。

其五,设计更好的评价与成绩评定相结合的办法,目的是提高依据评价来确定成绩的信度,并将其发展成较一致、清晰和可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标准。

此外,学校也要调整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办法,以及其他相应的监控和管理制度。

四、结语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成果,教师就要改进教法,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和优秀的能力获得者。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以简单的终结性评价来覆盖整个学习过程是不够的。形成性评价是对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细致深入地总结教学方法并施以改进措施。从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有益补充,也可以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不过,在两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由过程总结体现出它的积极作用。实施形成性评价应慎重考虑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的信度和效度,避免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将笔试改变为其他评价形式,或过多地将其与成绩评定挂钩甚至简单地用评价代替成绩评定,以及片面地追求形式等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20-25.

[3] 杨泽慧,丛杨,周国权.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的“四化”考核评价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82-186.

[4] 王欢.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模式构建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130-131.

[5] 余学杰.学生参与自己学习成绩评定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35-39.

[6] 郝鹃,蒋盛益.形成性评价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12):21-24.

[7] 陈鲲.论形成性评价理论内涵及应用——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178-180.

[8] 张春宇,魏晓韡.课堂展示中形成性评估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5(4):49-51.

[9] 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 66-69.

[10] 宋亦芳.成人高等教育形成性考核的变革及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5):13-18.

[11] 王保军.形成性评价细节化数据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3-108.

[12] 白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5):89-92.

[13] 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03-108.

[14]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29-34+70.

[15]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16] 韩雁,冯兴杰,梁志星.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77-83+119.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性评价
面向工程认证的软件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