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鹏宇
摘要:心理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辅导模式,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与补充。本文通过讲述心理互助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探索基于心理互助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互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2
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型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模式,补充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心理互助的内涵
心理互助有广义与侠义两种内涵,从广义方面讲,是指大学生与大学生间进行的心理上的相互鼓励、安慰和劝导等活动;从狭义方面讲,是指学生心理互助员,且其必须是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心理技能培训的学生,深入同学中进行心理帮助,并且是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活动。心理互助也可称之为同伴教育,施助的同学和受助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同龄、相处融洽且相互信任的,且施助的同学和受助的同学间随环境和自身问题的转变使角色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心理互助的主要内容是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所遇到的一般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采用的技术是接纳与尊重、面谈与倾听、引导与梳理等。施助者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助人技能帮助到有需求的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能从中取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助人自助的最高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心理互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互助在高校的倡导,以推动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为目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我的心理教育以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模式。
2.1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阶段的个体自我意识日趋成熟,思维能力大幅度提升,自我的评价能力、教育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大学生已基本具备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为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学生间的心理自助或互助得以解决。
2.2符合大学生心理求助意向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要学会适应新环境,自我缓解心理压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还有面临毕业后的择业就业问题等,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遇到挫折与困难,都会十分需要外界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先是自我试图解决,一旦遇到自我解决不了必须求助于外界的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求助对象是家人和朋友,只有当问题较严重时,才会求助于专业的咨询师。由此看来,心理互助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向。
2.3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的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是保障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助和助人,学生的自助能力越强,就越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来推动自身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与选择,而学生的互助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的直接参与其中,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的自助能力,推动自我的发展。
3.基于心理互助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1健全心理互助组织体系
学生心理互助组织体系可以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建立,并在每一个层面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职责,以保障心理互助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首先,校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其主要职责: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为同学提供心理帮助的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小组;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活动的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营造学生间心理互助的良好气氛,自主开展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的校学生会心理健康部。院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分会和学院学生会中的心理健康部。班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就是在各班中推荐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并在各个宿舍内推荐一名心理信息员,以便全面掌握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提供心理互助。
3.2不断提升心理互助员的助人技能和素质
心理互助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受心理互助员助人技能和素质的直接影响。因此,一方面,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选拔互助员,心理互助员必须是学生自愿报名或教师推荐,在通过心理测试和面试的学生中按需选取;另一方面,选拔出的互助员必须在经过学习考核后才可以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除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外,心理互助员还应有计划的分期接受培训,不断提升心理互助员的助人技能和心理素质
3.3规范心理互助工作机制
相对一般生活中的相互帮助而言,心理互助更具专业性,所以,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可以通过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建立激励机制等工作,把心理互助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
综上所述,心理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效的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探索基于心理互助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刚.简析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社会性别意识之缺失.《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4期
[2]周婷.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 .《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3期
[3]赵崇莲.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基础心理学. 西南大学 .2011(学位年度)
[4]叶红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师资建设.《教育与职业》.2015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