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祥
钱钟书先生曾经婉拒一位英国女性读者登门拜访:“假如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又何必認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夫人杨绛92岁高龄出版的散文集《我们仨》,就是这样一枚好吃的鸡蛋。
从书中附录我们得知,这是杨绛女儿钱瑗起草、病中坚持写了5篇、未完成的一部著作。杨绛先生在1997、1998两年内相继遭遇女儿、丈夫去世,其后四年她出版了这部回忆录。《我们仨》构思独特,语言平实,描述细致。前两部分采用虚幻的梦境写法,以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叙述她们一家三口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的生离死别;第三部分用写实的手法回忆叙述一家三口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都执着于读书与著述,组成一个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家庭。杨绛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淡泊名利之心让人肃然起敬。“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钱钟书认为,有名气就是多几个不相知的人,他“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杨绛和钱钟书一生坷坎,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即使老病相催,人生的道路快要走到尽头时,他们仍然十分淡然地、乐观地面对生活。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1935年7月至1938年8月,他们先后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早在牛津大学读书时,英国富翁史博定请钱钟书夫妇到他家吃茶,劝钱钟书放弃中国的奖学金,改学哲学,做他弟弟的助手。钱钟书当即拒绝,放弃自己国家的奖学金而投靠外国富翁他是决计不干的。他们的女儿钱瑗1937年5月出生于英国,本可加入英国国籍,但他们没有让她加入,并在学成后毅然回到祖国。“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始终坚守爱国情操。“忧患孕育智慧”。新中国建立后,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积极工作。杨绛说:“我沦陷上海当灶下婢的时候,能这样大模大样地读书吗?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了生命求生存。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都由国家包了,我们分配了合适的工作,只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细胞不腐,社会肌体就健全。读完《我们仨》,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杨绛先生严于修身齐家,为人妻是“最贤的妻”,为人母是最良的母,为人是最真的人。一个人的优良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学习、工作和修炼而成的。杨绛先生清心寡欲的性情确实让我们钦佩。怪不得她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们仨》的确是一枚好吃的鸡蛋,是杨绛先生留给后世一曲清心淡定的绝响!
(作者单位:娄底幼儿师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