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旺洪
最近,阅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感觉为人的成功源于两个字:读书。读,是博览群书地读,持之以恒地读,读思结合地读。
博览群书地读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古今中外均有涉猎。正是如此博览群书地读,才使毛泽东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想想我们教师读书,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教学科,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学习掌握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可以“行万里路”,遍访名山大川、感受风土人情,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我们要将语文、科学、英语等知识灵活渗透到学生的血液里,让它们成为生活的因子———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28年,他依靠的是曾经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术业专攻”的同时,更像毛泽东一样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持之以恒地读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主席的名言。的确,读书贯穿了毛泽东整个人生,直到弥留之际,也未间断。
可是,我们教师却盛行这样“理直气壮”的声音:我工作太忙了,哪里还有时间和闲心去读书!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我清楚地记得胡适先生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说:“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同样是老师,为什么人家可以成为专家、名师,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忙,甚至比我们更忙,他们除了做我们要做的,还要钻研、讲学,承担诸多社会任务。他们之所以做得好,综合素养高是肯定的;还有一点,他们一定是:能挤出时间持之以恒地读书。
学思结合地读
毛泽东强调:我们读书时不应该崇拜权威、迷信权威,要在争论、辩驳中探索、寻找真理,做到“读思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也是一个“读思结合”的伟大实践者。
我不禁回想到自己的心路历程。教书十年后,我陷入一种思索和追问中: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语文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那时,我力求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后来,通过读书,我慢慢悟到: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学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学,所有的课程,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努力和反思。它存在于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地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这个认识不算深刻,但毕竟是我读书学习的结果。能够认识到这点,我就不会再重复别人,也不再重复自己,我开始努力寻找每一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独一无二”。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也只能由自己打开,而要打开成长之门,首先,我们要向毛泽东那样,持之以恒地打开书本。
(作者单位:宁乡市玉潭街道学庵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