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7月和天氣一樣「火」的,恐怕還要數無人超市了。大陸的實體零售業,在近期又迎來了一只「風口上的豬」。在亞馬遜Amazon Go線下超市推出半年以後,大陸從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便利店F5到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終於迎來了集體爆發期。
無人便利店本質上是自助便利店,不要收銀員;這種新型便利店,應用場景多,複製加盟快速,理論上能快速把銷量做起來。資本青睞、巨頭進軍,一時間無人零售的概念被推到風頭浪尖之上。不可否認無人便利店正在成為繼共用單車後下一個爆炸性新型業態。
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即使風刮得再大,但也並不是每一只豬都能飛起來。在業內人士看來資本關注自然是好事,但關鍵並不在於是否處在風口,而是在於企業後續的運營管理能力。
從實際經營來看,銷售收入與管理成本是無人便利店的兩道坎。首先,無人便利店的客單價比傳統便利店略低,所以就需要通過多種管道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買。第二是若1個人可以維護6~10家無人便利店,同時設備損耗率保持較低的狀態,管理成本便可控。以繽果盒子為例,若經營順利,其月度經營性結餘可以達到7100元人民幣,投資回收期為14個月。
無人便利店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創業企業料將「九死一生」。無人便利店方案在技術、用戶體驗等方面均有待完善。預計未來在獲得線下門店入口以及消費者核心數據的基礎上,無人便利店若能夠打造良好的商業生態,便可以發掘更為多元化的變現管道(廣告、精準行銷、消費金融等)。
總之,無人便利店最終能否能得到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真的能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購物體驗,進而為人們所接受。究竟是風口還是懸崖,還需繼續觀望考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