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然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
宋 然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表达水平,以治疗前所有患者循环肿瘤细胞表达值得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及中长期预后情况。结果132例患者的病情控制率为60.61%;其中到低表达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5)。治疗有效组治疗1个疗程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无效组治疗前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1年及3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肿瘤细胞表达水平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和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预后的预测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靶向治疗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诊时多已处于晚期,且心肺功能衰退明显,并发症较多,多数无法行根治术和放疗〔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兴的靶向治疗方案,但耐药性的发生限制了其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相关〔2,3〕。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旨在探讨相关性。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徐州市中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13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入选标准:(1)年龄≥60岁,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2)影像学检查显示为Ⅲb~Ⅳ期;(3)生存时间预计>3个月,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排除标准:(1)缺少肺病理学诊断资料;(2)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顺利沟通的患者。其中男80例,女52例,年龄60~82〔平均(71.05±5.16)〕岁;病理分类:肺癌116例,腺癌16例;TNM分期:Ⅲb期8例、Ⅳ期124例;功能状态评分<2分88例,≥2分44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行胸部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彩超、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实验数据,以全部入选患者外周血中形成循环肿瘤细胞表达量的中位数(71.65)为分界点,高于该数值的为高表达组72例,低于该数值的为低表达组60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从以下三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中选取任意一种:厄洛替尼片;吉非替尼片;盐酸埃可替尼片;上述药物以连续服用30 d为1个疗程。
1.2.2标本及试剂 标本采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6 ml,放入抗凝管中混合均匀,2 h内送检。CD45-PC5、EGFR-PE、CK18-FITC购于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H4Cl溶血素购于上海榕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小鼠抗人CK18/PE、CD45/PE-Cy5、EGFR/FIT购于北京科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破膜通透液、淋巴细胞分离液购于北京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3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取无菌试管加入全血200 μl,滴加CD45-PC5、EGFR-PE、CK18-FITC各40 μl,混合均匀后室温条件下避光静置20 min;滴加溶血素3 ml,反应20 min后上机检测,表达CD45-和CK18+的细胞为外周血残留的循环肿瘤细胞。取肝素抗凝处理后的全血4 ml,磷酸缓冲液稀释至50%;向离心管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5 ml,再滴加稀释后的全血8 ml,3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单核细胞层内的界面细胞,滴加3 ml的磷酸缓冲液,混合均匀后2 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分别取200 μl放入两支流式反应管中,实验管中滴加30 μl的CK18/PE、CD45/PE-Cy5,对照管中滴加IgG-PC5、IgG-PE,静置20 min,磷酸缓冲液洗涤后离心弃去上清,两组分别滴加破膜通透液200 μl,静置后离心弃去上清。
1.2.4疗效评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预后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病情进展,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为治疗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记为病情控制;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秩和检验、t检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
2.1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功能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关系 132例患者的病情控制率为60.61%(80/132),其中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完全缓解4 vs 0例部分缓解28 vs 20例,病情稳定16 vs 12例,病情进展12 vs 40例;低表达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5)。低表达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为54.92(15.61,99.70),高表达组为97.46(59.85,160.51)。
2.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前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变化 有效组治疗1个疗程后循环肿瘤细胞水平〔31.72(9.41,50.37)〕明显低于治疗前〔67.15(16.82,99.57),Z=7.588,P=0.005〕;无效组治疗前后〔72.58(19.76,106.24),70.76(17.93,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3,P=0.068)。
2.4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生存期的关系 见图1。132例患
表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临床因素的关系〔M(P25,P75)〕
图1 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总生存期的关系
者的总生存期为(21.58±3.42)个月,1年生存率为61.36%(81/132),3年生存率为13.64%(18/132)。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总生存期分别为(23.91±3.05)个月、(19.45±2.69)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3.33%(38/60)、59.72%(43/72),3年生存率分别为20.00%(12/60)、8.33%(6/72),经LOG-RANK检验显示,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9.74±3.42)个月,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分别为:(12.60±2.48)个月和(6.75±0.8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细胞脱落,其中部分可经上皮间质转化,在基因水平、蛋白质修饰、细胞表型方面出现改变,产生侵袭性从而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发展为具有转移能力的循环肿瘤细胞〔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化疗占重要地位,有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表达变化与化疗效果呈明显相关性〔5〕。对于化疗失败或初次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案之一。该类靶向药物可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而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异常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虽然目前已成为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应用过程中往往受限于之后的耐药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呈负相关,循环肿瘤细胞变化情况可作为预测疗效的指标。进一步对患者生存期情况研究结果提示,循环肿瘤细胞表达水平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预测患者生存时间的指标。
1张丽萍,孙宏斌,李文宇,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分布与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6):4573-4.
2冯 强,彭 森,刘 霞,等.全自动免疫组化筛查ALK基因融合非小细胞肺癌及其病理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2):209-12.
3蔡开灿.非小细胞肺癌术后EGFR基因状态对化疗、靶向治疗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4王小磊,刘微微.埃克替尼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688-9.
5刘 凯.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与EGFR、MMP-9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2017-03-31修回〕
(编辑 郭 菁/滕欣航)
R73
A
1005-9202(2017)18-4556-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8.056
江苏省卫计委科技支撑项目(BR2016070)
宋 然(1987-),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内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