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丽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如何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是值得每位老师深思的关键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就怎样做到以生为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类号】G623.5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感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老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我结合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的思考和实践谈一些自己粗浅的体会。
课堂导入,不少老师能用漫画、诗词、歌曲、名言、历史典故、小品表演、热点时政等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这些导入形式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习兴趣。但我发现,有的老师在导入的形式上确实是以生为本,学生喜闻乐见的,可是在内容上却并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例如我听一位老师在讲八年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他用一个心理测试导入:有五种动物,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你带着这五种动物,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原始森林里探险,一路上险境重重,你不可能将它们带到最后,你不得不将它们一一放弃,你会最后放弃哪个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选老虎的理由是可以震慑百兽保护自己,选狗的理由是可以给自己带路等等,但是没有人选择孔雀,可能都觉得它中看不中用不能保护自己吧。最后老师是这样总结的:“大家的选择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没有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考虑,其实在这几种动物中孔雀是最弱小最需要大家保护的,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由此导入本节内容。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导入很新鲜,可是我却听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说:“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我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去保护孔雀呢?”这声音虽然很小缺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己还是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而让他们不顾生命安全去换位思考保护一个自己认为中看不中用的孔雀,是不是要求有点高了呢,估计这个心理测试让成年人来做的话,可能不少成年人也不会选择孔雀的。这样的导入好像是告诉学生:这里有一道栏杆,很少有人能跳越过去,但是你应该努力跳过去以证明自己的跳跃能力。表面上看似以生为本,调动学习兴趣,却不知因为老师的误导过于拔高难度反而让学生认为“换位思考”很难做到,从而失去了学习和在生活中去体会的兴趣,这样是不是适得其反呢。同样是讲这一课,另一个老师的处理就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首先播放了自拍的情景剧“王浩和李明的故事”:情景一:课间王浩正在专心思考问题,李明去向他请教问题,一连问了三次,王浩也没有帮他,李明很生气;情景二:王浩下楼梯崴着脚了,李明恰好从旁边经过,看着王浩痛苦的样子,是帮还是不帮呢?李明犹豫了。看完情景学生很激动,积极发言,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着换位思考分别从李明和王浩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的反应很积极,因为老师设计的情景就是他们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能是他们曾经的经历或困惑。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换位思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听完这两节课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第二个老师的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他所设置的情景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场景,跟他们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当然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其实就象看电视,人们都喜欢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孩子总是喜欢看动画片,年轻人爱看《蜗居》、《裸婚时代》等,四十岁的人则喜欢看《人到中年》,而老年人比较喜欢看健康养生之类的节目,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节目和他们的生活有关,他们当然感兴趣,如果反过来让老年人看动画片,让小孩子去看《人到中年》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了。再想想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家和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与父母的交往,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如果我们设置的教学情景也能关注并贴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我们的教学在进行课堂导入、设置教学情境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以生为本,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进来,让40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成长时光。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得出结论,我们不仅在创设情景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生为本,在问题的设置上同样要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比如我在讲七年级《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问题是:结合相关案例说一说特殊保护的主体、对象、内容,可是我发现学生都一脸迷茫的样子不知该干什么,我走到学生中间问:“你们为什么不讨论呢?”学生一脸迷茫地对我说:“老师,什么是主体、对象啊?”我恍然大悟,于是将问题改为:“谁来保护?保护谁啊?保护哪些方面呢?”这样一改学生也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很清楚于是开始热烈讨论。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我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认知来设置问题,结果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不明所以,学生需要的是青菜豆腐,可我们却硬要给他们生猛海鲜,学生只会唱下里巴人,我们却硬要他们欣赏阳春白雪,結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多数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没有能力回答,导致课堂活动形式化,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设置融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于一体的讨论问题,才能让学生经历幸福学习之旅,从中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翠蓉,张振兴.论有效的课堂讨论.全球教育展望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