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玮
摘要:语文课堂缺乏活力,把“游戏精神”引入课堂,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课堂中适当运用游戏形式;拓展“游戏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由感受,自主阅读,自在表达。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游戏精神语文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各种约束很多,学生自由自主发挥很少;教师经常机械灌输,学生想象创新很少;学生学习过程知识负担过多,带给他们的愉悦享受太少;教师习惯教现成结论,学生懒于探索创新……它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发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怎么样改善这样的局面?喜欢轻松愉悦是人的天性,“游戏精神”是人的心理本能。我们的课堂应该顺应人的本性,因此,我主张把“游戏精神”带入语文课堂,借助“游戏精神”的张扬,来激发师生的活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在他教的一切课程中必须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家蔡元培也主张:“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薛法根关于游戏精神的表述,其核心意思是语文课堂要有趣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这一观点,与于永正提出的语文教学“五重”中的“重情趣”是一致的。
结合自己任教的实际以及这些教育家给我的启示,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贯彻“游戏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课堂中适当运用游戏形式,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在上课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也十分有利于贯彻“游戏精神”。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课时,我们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从剧本的成形,修改完善到最后的定稿,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全方面的了解,深入体会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明白了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和观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课本剧的排演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课本剧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拓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配合、有效的补充。课本剧的创作、排演,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使学生长期以来被束缚的学习主动性被解放出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在知识接受中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接受,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
语文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而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青岛的王泽钊老师把学生带到崂山水库风景区上课,上海的黄玉峰老师与学生一起作语文旅游,都给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现在我们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等等地方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还是可以的。
我把早自习改到了操场上,学生尽情朗读他们喜欢的内容,释放平时固定教室带来的禁锢感,兴趣明显高于在教室早读。中午的读报写字课是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不但提高了中午这段时间的利用率,而且还增加了阅读量,为作文提供了写作素材。在教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时,结合科学课保护浦阳江的内容,我带学生去浦阳江了解现状,进行了水质调查。这些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改变了作文没东西好写的状况。
三、“游戏精神”的延伸
(一)在游戏中自由感受
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独特的自我感受,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我们指导学生从揣摩、品味原文语言入手,进入作品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思,进行审美体验。
在教《风筝》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了放风筝比赛。而在导入课文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充分调动积极性。朗读课文,体验情感时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积极发表意见,认识到“做、放、找风筝”都很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都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二)在游戏中自主阅读
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從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如教室里成立了班级图书馆,里面都是学生自己爱看的书,种类繁多,许多并不是老师推荐的书。学生平常一有空就会跑去翻看。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充满活力、激情。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不同读物,使得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宽泛。如学习了《寓言两则》后推荐学生看其他的寓言故事。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之前,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关文章,再推荐给其他同学。
(三)在游戏中鼓励想象,自由表达
在上课过程中引领学生遨游幻想的天地,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风筝》的结尾戛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想象并续写了课文。
每个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有所感、所思、所悟,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乐。在作文教学中,常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运用一些带有游戏色彩的设想命题,如“公元2046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给学生提供精神“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四、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成了“游戏者”,而不是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我们把自已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渗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贯彻“游戏精神”,激发师生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也显.小学游戏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2]刘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斬玉乐.理解教学.四川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