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民
【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创作较丰富,有田园诗、咏怀诗、赠答诗、行役诗等,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的诗中可以让我们见到一位清高、耿介、洒脱、淳厚、悠然自得的智者形象。
【关键词】自然;平淡;不慕荣利
【中图分类号】I106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陶渊明的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读书、出仕、归隐。他生活的时代是极其黑暗的,统治阶级纵欲奢侈,社会风气极其败坏。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就概括了他少年时的生活经历,以后他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挂冠归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这一时期唯饮酒、读书、耕田、尽享人生天年,才是人生之根本,但却是他生活的一个新的开端、转折点。
陶渊明今存诗歌一百二十余首,他的是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咏史诗与咏怀诗内容相似,故归为一类);一类是描写田园景物恬美、田园生活简朴的田园诗;一类是悲叹行役之苦和思念田园心情的行役诗;一类是表示对友人敦厚的赠答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田园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且是他躬耕生活的写照,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他诗歌的艺术特征,他的诗语言平淡,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他的诗读來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派,却像春雨一样滋润着读者的心田,给人以清新的感受,是自然的流露,使人感觉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像亭亭玉立于污浊水之中的芙蓉,出之天然而净美,内容真实,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好像真正接触到了一片生活情景,仿佛置身其中。
陶渊明的志趣和性格,使他在黑暗的官场无处立足,却发现淳朴的农村是他理想的“归宿”,心灵的“净土”,这些使他毅然、决然走上了归隐之路,成为古今隐逸之士之宗。在他归田的这段生活中,他写下了大量田园诗。
在他的田园诗中,有表现对统治阶级真切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在其田园诗中有写与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的“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到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在他躬耕生活中有关农作物收成的诗作“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有与邻里的相与宴欢,写他与性嗜酒的诗句“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酒,”从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形象。在农村的天地里,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膝谈心赏文的情景,“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一)陶渊明远离了污浊的现实与政治的纷扰,回到田园中,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陶渊明归田后寻得了耕种之乐,但现实生活毕竟冷酷无情,经过战乱的田园风光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安宁,他归田耕耘,生活却连最低限度的温饱也无法维持,可见农村景象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慷慨悲歌,凄切地倾诉了他的一生的坎坷遭遇,写他幼年丧父,壮年丧妻,房屋失火,田中遭灾,以至于饥寒交迫,像陶渊明这样地位的人,遭遇尚且如此,一般穷苦农民在惨重的封建压迫剥削下痛苦挣扎的情景。
钟嵘《诗品》说陶渊明的咏怀诗“又协左思风力”,他的咏怀诗,有抒写“有志不获骋”的愤激之情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虽然挂冠归田,却心志未衰,每当想到志向不能实现,而中夜难眠,如《杂诗》其二,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忧愤之深之广,诗中作者用环境的清冷充分地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而且诗人心志老也不衰,虽前途渺茫,但也不放弃。
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是古代的人物,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但他并不是看不起为官之人,而是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但贫与富的问题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他能用“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五)来化解内心的矛盾,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却成了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二)虽然贫苦甚至到了挨饿的程度,但他仍信奉“安贫乐道”的人生准则,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宦游时的作品,这一类诗所表现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了对仕宦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决心,陶渊明认为为官就身不由己,失去了自己,失去自由的无奈,成为行役诗的主要基调,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已经厌倦了仕途的生活,想回归田园,眷恋着田园生活,同时又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但感觉自己不如鸟儿在高空自由飞翔,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好像是笼中之鸟,渊中之鱼,毫无自由,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明知是走向罗网里,可又不得不走下去,他的内心矛盾而又惭愧,这只有把心灵和形迹分开来解脱,以心灵的自由弥补形迹的不自由。失去了自由,过去虽“箪瓢屡空”,但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正如他写《五柳先生传》一文所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不是说他没有志趣,他一生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他既不逐名,也不追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可见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将田园生活以家常话的形式带进了诗坛,将目光转向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还为后人留下了咏怀行役等诗篇,素有“田园诗人”之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一生就这样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底坦白、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人,他在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编的《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安徽出版社,1998年12月。
2、 赫历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