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燕
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文化脉络,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的文化根基所在,其对人们文化品格和气质的塑造有巨大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只是为了形式上的纪念与回望,更多的是对人们文化精神的慰藉和熏陶。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在儒家思想当中“以人为本”体现地更为淋漓尽致。孔子尊崇“仁学”,注重人内在的品格修养和外在的礼仪规范,激励人要勇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乐观向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孟子>两章》和《<论语>十则》所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信念和理想。除此之外,《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两篇文章亦是在激励人要长风破浪济沧海,才能最终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道法自然,道家思想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塞翁失马》、《<庄子>故事两则》两篇文章中就蕴含着朴素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理解和传承,对于现代人来讲是抚平心灵创伤、排解郁结心绪的一剂良药,汲取道家思想中的豁达,懂得自我排解,才能最终获得“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礼仪修养和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各项礼仪制度完备。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对于礼仪制度、礼仪文化的阐述,从“吾日三省吾身”到《鱼我所欲也》中的“舍身取义”,这些古训无不向我们传达着为人处世的礼仪之道。礼仪是一种传统美德,礼仪的获得是人立身之根本,对初中学生来说礼仪的习得更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爱国思想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非常充分,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身取义到范仲淹、杜甫的忧国忧民,古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它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粹是无法估量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宝藏,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不断地渗透和内化。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常规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丰富课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具有畏惧心理,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远离生活实际,殊不知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错失了古诗文中的众多传统文化精华,对个人文化气质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十分钟,设計“我读一本古典名著”活动,每次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解自己读过的一本古典名著,并不要求学生对所读名著有多么深入的见解,也不强制要求必须通读整部书籍,大家可以就书中的某一情节、某段印象深刻的对话、某句喜欢的诗句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以此从学生的视角来吸引同龄人的其他同学也去读这部古典名著、爱上古典文化。
品读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精炼传神的古典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字载体,提高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诗时,教师可以从“直”和“圆”用在这句诗中的妙处,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联想大漠、落日的场景,体会作者通过“直”和“圆”所表达出的动态美,真正领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最终使学生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分点解读古代人物,比较阅读加深理解。常言道:“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也多是如此,正是由于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多面性,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但是如果仅看到了该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忽视了人物的其他表现,就会产生非常片面的看法和评价。反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点、多侧面地对人物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对人物形象有更透彻的理解。比较阅读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多侧面分析、深度理解文章主旨的一种阅读方法,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讨范仲淹、欧阳修在各自文章中所表达的忧乐人生观的细微差别,以此来准确把握作者的心境和文章主旨,提升古诗文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形成自身的文化气质,同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