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用学情”研究三部曲之春种

2017-09-26 17:48李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情个体语文

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教学,客观上要求进行“语用学情分析”。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寻找到满足不同学生特点和要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建立“个体语用档案”是“高中生语用学情”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完成多元、细致、有深度的语用学情分析,才能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语用档案,为准确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语用个体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提供有力的支持,使语用学情分析真正起到促进个体言语学习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新的学习情景中以原本的认知结构进行的意义建构。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就必须关注学情,从而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学情分析”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话题,语文教师也似乎视“学情分析”为家常便饭,但事实上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远没有达到真正的“学情分析”要求,仅仅是走走过场的产物,起一点点缀的作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学情分析缺失状况不容乐观,更逞论基于言语教学的“语用学情”研究了。

一、研究“高中生语用学情”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之路

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学校教育等的不同,再加上学生个体自身的天赋、素质和主观努力上存在的差异,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上必然存在普遍且明显的不同。即使经过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筛选,按照各市中考招生政策入学的同一所普通高中的新生在整体上基本都处于同一层次,各校又多以中考分数作为入学分班的主要参考依据,进一步使同一分数段的学生基本上聚集在一起了,原则上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便于统一的进度和方法教学。即便如此,学生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就算某些学生的总分相近,但在具体科目上却可能相距甚远;即使对语文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学习的智力也不尽相同。再说,高中毕竟不同于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能力的分化也是越来越明显。心理研究表明:按成绩分班并不能解决学生能力分化所产生的差异问题。

若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就要能够顺利实施教师的“教”,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地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教学,客观上要求进行“语用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个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人的生命发展性是创造文化的动力,也是教育历程唯一的对象。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而独特的面貌存在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生命精灵。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既有智力的个别差异,又有人格的个别差异。

因而,关注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差异,重视生命的价值,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的课题。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寻找到满足不同学生特点和要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切实做好多元、细致、有深度的语用学情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个性特长以及成长状况,建立起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语用档案,为准确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语用个体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提供有力的支持,及时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学情分析真正起到促进个体言语学习的功能。

二、“高中生语用学情”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是建立“个体语用档案”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因为要想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根据学生适时的学习动态情况,机动地对教学的整体思路和具体策略予以调整,这样教学目标才会得到落实。对学生学习动态及其变化情况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学生情况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对学生真实需求的真切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就要落实到对学情的关注,这才是对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的尊重。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给每一位言语的学习者建立“个体语用档案”,这正是“高中生语用学情”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语用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学习心理状态分析等。新接班的语文教师都需要有一个深入班级的时间段,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接触,充分了解学生语文的基础与能力、对语文的认识、情感、态度等,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爱好、个性等因素,估量其发展的可能性,这就是对学生语用个体的学情研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教会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节课中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具体的学习指导;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何组織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过程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方面和培养途径;思考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高效学习。如若失去语用学情研究,这些都将是空中楼阁。

三、建立“个体语用档案”的过程展示

“个体语用档案”的建立,主要有学生笔试成绩和语言展示两部分构成。

(一)学生笔试环节:涵盖考查基础知识、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的综合试卷,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使处于衔接阶段的学生尽快熟悉了解高中语文的课程,摸索语文学习的方法,本次语文笔试以普通中学的学生水平为依据,命题难度适中。易难度设计比为7:2:1,期望值为平均分100±5,及格率85±5﹪。

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语法、语音、字形、选词填空、成语、修辞及文学常识等内容。

文言文阅读方面:重视学生古文的积累,考查他们阅读浅近文言文、翻译文言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解释、虚词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理解和句子翻译。既有初中要求,也有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

诗歌鉴赏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文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能否通过分析意象及典型艺术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并通过开放型试题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endprint

现代文阅读方面:在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理解主要内容”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基础上,设计了体现有关“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的题目。

写作方面:要求写命题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写作水平及写作态度、习惯。本题考查关键不在写作技巧:怎么驾驭文字,怎么运用材料及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而在于写什么:写真切感悟,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生活,还原作文本真,回归作文本源;但又要在感受的同时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二)学生展示环节

1.现代诗歌朗诵或表演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拓展的外显,也是诗歌学习的主要步骤和途径,是口语表述中鉴别自我能力的最佳形式。通过朗诵,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个人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可以大体估计出个体的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理解与朗诵相互依存,朗诵作品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通过对内容的准确把握来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虽然在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万不能“以辞害意”,追求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生只有在朗诵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才能感受到诗歌语言和情感的纯美。

在尊重学生现有语用能力和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笔者选取了苏教版必修教材上的《相信未来》、《发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呦》,人教版必修教材上的《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八首诗歌,供学生自由选择。新诗、外国诗与古代诗歌相比,语言上的障碍要少得多,虽然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有了一定的选择面也就保证了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外现。评分标准见下表:

2.时事点评

独立评论是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取向,是言语主体发挥主体精神、弘扬自由辩说、炼就母语创新智慧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涵既可以是批判、批评甚至非难,也可以是评价、判断或辩说。但是,“能说会道”未必就是一种有品味、有内涵的精彩评论。独立评论是一种基于独立人格、源于自由思想的个体言说。所以,通过学生展示环节的时事点评的交谈形式——口头的自主言说,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语用能力,由其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理性剖析、辩证分析来看其长期学习积累培养而成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只有准确分析语用学情,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体现出学校教育真正的公平性,“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要求对个人的潛在才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个体语用档案”无疑是“高中生语用学情”研究迈出的坚实一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本文系无锡市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小班化组织形式下的‘积极语用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J/D/2013/004。

(李袁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21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个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