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华+邓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引入比较法,有利于教师对比不同类型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作者背景、文字表达、运用手法、寄托情感来领悟诗歌的内在魅力。本文主要研究比较法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比同一时期的诗歌、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对比替换词语前后的词句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歌范围涉及广,既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诗歌,既有国内诗歌也有国外诗歌,如何把握好不同类型诗歌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近年来诗歌在语文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也占有一定的分值。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诗歌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诗歌的背诵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是学生只会背诵诗歌却不理解诗歌讲述的内容,也就无法对诗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容易出现混淆诗歌、乱套用诗句的现象。所以,教师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诗歌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一、对比同一时期的诗歌
同一时期的诗歌往往带有该时代鲜明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即使是同一时代背景的诗歌,在主体内容和诗歌情感上也各有各的特点。学生在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容易联想到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歌,直接认为两首诗歌突出的主旨是一致的,从而错误地对作者的意图下判断。教师应选取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方便学生对比诗歌中的不同点。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北宋时期的诗歌,但是两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寄托情感、诗歌主题都截然不同。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朗读这两首诗,感受两首诗中文字魅力的不同。然后介绍苏轼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当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正巧来到赤壁矶想到三国时期周瑜的丰功伟业而触景生情,因而创作了这首诗。接着可介绍柳永创作《雨霖铃》的背景——柳永因为要从汴京南下而不得已与爱人分别,因而写了这首诗。最后,教师再从诗歌情感方面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突出两首诗寄托情感的不同点。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之情,但前者抒发了作者虽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却仍然对人生充满激情的宏伟之情,后者抒发了作者因为分别而惆怅、落寞、伤心的情感。以上,教师通过全面剖析两首诗的发生背景和诗句特点,帮助学生认识了两位作者创作时的不同心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评析诗歌,并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引用诗句。
二、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
教师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有利于通过不同时期的特点来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增强诗句内容的合理性,增加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认同感。教师在分析不同时期诗歌区别的同时还可为学生普及一定的历史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和阅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声声慢》时可选取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参照。教师可先分别介绍两首词的创作时期,《声声慢》是已出嫁的李清照在南宋时期创作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北宋时期创作的词作。接着再继续介绍两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北宋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百姓生活比较稳定,而南宋时期的百姓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饱受战乱之苦。学生在教师引入两个时期的历史知识后就不难理解两首歌虽出自同一作者,但情感却迥然不同的原因。然后教师再对两首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对比,将《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进行比对,以作者先前在《如梦令》中悠闲自得的心情来强调作者在《声声慢》中的悲伤程度,突出作者在《声声慢》中所寄托的哀思,加强学生对《声声慢》中体现的情感的把握。如上教师可利用不同时期诗歌的差异,加强学生对诗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对比替换词语前后的词句
教师可选取诗句中的特定词语进行替换,对比替换前后的诗句,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两者的不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過比较不同词语本身的含义和其在诗中产生语境的不同,帮助学生揣摩和猜测作者写作的意图。比如,教师在教《沁园春·长沙》时,可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激扬”改为“书写”,请学生观察替换后诗歌整体结构及表达情感是否存在不同。教师可从两个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虽然“书写”与诗句中的“文字”搭配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与“激扬”相比,“书写”所包含的情感比较平淡,放在原诗中就好像诗人之前荡气回肠、激情澎湃的情感突然戛然而止一样,显得格格不入。而“激扬”与之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相互呼应,更能充分体现诗人蔑视侵略者,想要重整山河的豪言壮志。教师通过改变诗歌中的细节来制造语句间的矛盾,突出原词的妙处,使学生可直观体验到诗歌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精髓。
结语
比较法相较于传统诗歌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题材、主题、背景、诗人、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向学生普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增加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诗歌是人类发展史中重要的精神遗产。教师应在诗歌教学中积极运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对诗歌探究的兴趣,使诗歌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小学与初高中古典诗歌比较教学[J].亚太教育,2015,(24).
[2]朱玉学.诗歌比较教学设计一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
(陶庆华 邓 庆 重庆市字水中学 40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