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以李白的人生之路为线索,贯穿起教学环节:路——难——行;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情感,在诵读品析中理清情感起伏变化,受到情感熏陶,感受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
3.深入体味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感受诗人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践行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预习要求】
學生译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有这样一个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们一语可以概括他的人生,叫作“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的一生。他是谁?(生答)
师:那你们所了解的李白又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介绍。(学生介绍: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
师:同学们都对李白颇为了解,但老师发现大家没有说到李白的人生之路,你们想知道吗?(教师介绍李白人生之路)
幻灯展示:25岁前:蜀中学习,仗剑任侠;
26岁:怀抱梦想,出蜀远游;
42岁:金门传诏,供奉翰林; 两年之后?
李白少年时隐居四川江油的匡山,读书学习,拜师学剑,开元十四年,二十六岁的他,抱着“四方之志”,“辞亲远游”,四处拜访大官、名流,希望得到举荐,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可是,十几年漫游,他却一事无成。直到天宝元年,42岁时才被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他洋洋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但两年后,他的人生之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行路难》,去寻找答案。(板书“行路难”)
(设计意图:由对作者李白人生的了解,以及人生之路发生的变化的疑问快速进入诗文的学习。)
二、诵读,感知诗意
1.听老师范读,注意正音。
2.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文本。
3.古典诗歌如果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语速应该要再慢一点,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教师范读示范),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读一读,读出诗味呢?(再请一两位学生朗读)
4.师:语速慢了点,诗歌味更浓了,下面全班用慢一点的语速,尽量读出诗味。
5.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感知,你读到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感?(可用文章词语或是自己概括)
生:茫然、郁闷、自信、乐观、决心、怀才不遇等
(设计意图:师生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诗文,读出诗味,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三、品读,体会情感波澜
师: 刚才,我们和诗歌轻轻地握了一次手,初步感知到这么多情感,那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变化是直线的呢?还是富有高低不同变化的呢?我们再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触摸他的灵魂。(进入诗文内容的品析)
1.师:诗人茫然之情体现在哪句诗?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追问: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呢?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来的?)
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 ,拔出宝剑 ,往四下看 ,心里茫茫然一片。”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苦闷、失落、压抑的心情。(带领学生感受下这几个动词)
师:此刻多想把李白请到课堂中来,哪位同学用动作来给我们演绎当时的李白。(请生来表演)
师:(同学表演完后)同学把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一片茫然、苦闷的李白再现出来。谁能用声音来再现李白当时的茫然之境呢?(请生读出其茫然)
师:生读完后教师可指出要读出诗人的茫然之情,最贴切的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师用四三节奏来读)
请全班同学用四三节奏齐读此句。
2.师:李白内心苦闷,那李白茫然是没有美酒佳肴吗?以至于他停杯投箸不能食?
生:不是。(追问:你怎么知道呢?)
生: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可见并非如此。
师:为何从此句诗可见并非没有美酒佳肴呢?谁来具体谈谈。
生谈:“金樽”、“玉盘”言宴会器具之华贵;斗十千、直万千又言其价高。珍羞是珍贵的美味。从中可见清酒为名贵之酒。
师:诗人描写这样一个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目的是什么?(乐景衬哀情)
生:目的是为了与下文“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成对比,以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3.师:美酒佳肴,诗人却食不下咽,酒不入喉,心中茫然,大家找找哪句诗点明了诗人“茫然”的原因?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齐读)
师:作者茫然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谈)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物有什么言外之意?
比喻人生路途之艰险(“冰塞川”“雪满山”);此诗句正好照应标题行路难。
教师补充:42岁的李白金门传召,供奉翰林仅两年,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而诗人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这首诗就是写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endprint
原来,当年抱着宏愿入京的诗人,两年后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排挤,赐金放还,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此时行路难,这处境就犹如诗歌中的哪句?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齐读此句诗)
师:这三句中诗人的情感主要是茫然,前两句写酒菜的丰盛其实是反衬,后面两句是交代原因。
4.师:诗人在心境茫然之际,想到了什么人?
生:姜太公与伊尹。
姜太公吕尚90岁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任用,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
师:这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两个人在仕途上都是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
师:诗人借用他们的故事有什么目的?
生:借用这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希望:期待自己还能从政。
师:诗人借别人的故事婉曲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叫做用典。诗人在心境茫然之际,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此刻依旧希望自己还能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此时李白的情感是一种“期待”。(板书:期待)
5.师:希望是碧溪潺潺,花好梦圆,现实却是前路茫茫,冰雪一片,这让诗人不由痛苦交织,仰天长叹,诗歌中的哪一句写出诗人的长叹?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师:在诗人的长叹声中,你品出了怎样的情感?
生:徘徊的、迷惘的、不知所措的情感。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两句在句式和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全诗以七字为主,但是此句是三个字。古诗追求句式整齐,此句句式不整齐,简直影响诗歌的效果。老师将此句式改了一下,让其句式整齐,大家看看好不好。
“路修远兮穷且艰!青天大道知何边?”
师解释此句修改后的意思:先说第一句,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路漫漫其修远”便指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仕途。我这第一句“路修远”便是取这个意思。穷且艰,是说穷途末路,仕途艰难。李白此时不正是这样的情况吗?和“行路难”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二句呢,李白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毛泽东在词中写道:“一片汪洋都不见,知想谁边?”此处改“青天大道知何边?”意思是: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是我李白可以走的道路是哪一条呢?
这样修改是不是感觉句式整齐多了,自我感觉比李白原句还要好那么一点呢?干脆换成这句得了,不仅意思没有变,而且句式更整齐了。
(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明确:语气与情感不如原文强烈。可以从修辞与句式上分析
“行路难!行路难!”反复,反复咏叹,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
“今安在?”用反问,语气很强烈,世上有那么多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呢?感情很迷惘,不知所措。
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表达更准备,情感更有力。
师: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这些正好和他迷惘、不知所措的情感是一致的。
此时诗人像一只无头苍蝇,始终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而感到不知所措、迷惘,反问自己。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感觉。(生读)
师:总感觉离迷茫、不知所措之情还差了一点。如果要读出迷惘之情,那哪些字应该重读呢?
生:难、多、安。(单独生读、再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想要更好地读出诗人的情感,除了读出重音外,我们不妨试着给诗句加叹词。下面请一位同学自加叹词来读读此句诗。
(请生读)(老师也可示范读)
6.师:李白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经营多年,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这不由得使他不开心,对自己的前途发出深沉的追问:多歧路,今安在?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着来继续自己的追求,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而李白呢?我们一起读诗歌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这句诗的意思大家明白吗?
明确:我的远大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那一天。
师:此刻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板书:乐观、自信、坚定)
有人评价这句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请同学们说说它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哪些字富有表现力。(提示赏析的角度:炼字,小组讨论)
明确: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炼字:(1)“破”:能否换成“击”,为什么?“破”富有动感、冲破,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击”没有此效果。
(2)“会”有终将、一定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
(3)“直”(换“悬”)是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包含着诗人的坚定信念,积极乐观。
师:困境中的诗人却有着屈原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使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用生命的激情、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认为朗读时语调应该如何读,才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拖长音、语调应上扬。(请生读)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唱和着读此句,男生齐读这句,全体同学再将诗句的最后几个字应和一下:長风破浪会有时,(合)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合)济沧海!
(结合板书)师:刚才,我们走进诗歌,感受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感时而茫然苦闷,时而又充满希望,时而痛苦彷徨,但最终是自信乐观的。可见诗人的情感是有高低起伏变化的。
这就是李白,一个虽怀才不遇,但悲愤之中不乏豪迈,失意之中仍有希望的李白。一个歧路前迎难而上、乐观前行的李白。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师生配乐齐诵全诗。)
(设计意图:进入诗文内容,深入品析诗句,边体会边朗读,让学生在赏读中品析诗句,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
四、悟读、读出自我
1.你从李白的人生之路中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师PPT再次展示李白的人生之路,与导入语中李白的人生之路介绍相照应。
25岁前:蜀中学习,仗剑任侠 26岁:怀抱梦想,出蜀远游
42岁:金门传诏,供奉翰林 44岁:赐金放还,痴心不改
55岁:幕府从军,竟成附逆 61岁:矢志平乱,生病未遂
62岁:壮志未酬,魂归当涂
李白吟唱“行路难”,他却一直在前行:当初满怀理想挺进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他呐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仍然痴心不改;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59岁时又因此获罪流放。流放归来,报国之愿不减的他又准备参加李光弼平叛的军队,因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壮志未酬的李白在当涂去世。纵观李白的一生,他的人生之路真是艰难曲折,(板书“难”)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始终执著前行。(板书“行”)李白的人生之路曲折坎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挫折时,但愿同学们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做一个像李白一样的行者。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用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做一个像李白一样的行者。)
附原文: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章念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6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