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人眼中的陆九渊

2017-09-26 06:32杨朝亮
博览群书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术读书

杨朝亮

晚明以降,随着明王朝的日趋衰微,整个学术界表现为“王学一统”,因而,此时理学的没落,便集中表现为王学的深刻危机,在这种情势之下,当时的学术界涌现出一股由王学向朱子学回归的学术倾向,一时儒林中人反对已经变质的宋明理学,呼唤一种新的思想出现。但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状况下人们尚不可能找寻到新的思想依据,于是不得不回归到传统儒学那里,去重建儒家精神,试图重振没落的理学,以搀救明王朝的命运。但这已无济于事,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不可逆转。到了清初,陆王学术“空谈误国”,成为一时舆论的主流所在。他们对陆王心学持否定态度,认为“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罪魁祸首就是陆王心学。顾炎武、王夫之等首先对陆王心学进行了不妥协的批判。其后,陆王心学成为众矢之的,抨击王学、推尊朱子,逐渐形成为一种风气。但是,陆王心学并没有成为绝学,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继续向前发展。康熙年间,李绂著《陆子学谱》等書,极力为陆学争正统,又一次完成了陆王心学的再一次修正,使陆王心学朝着一个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陆子学谱》一书共计20卷,是李绂一生“最用力最得力者,生平一知半解,立身居官,悉本此书”。作为一部理学史著述,李绂以为陆九渊编纂学谱的形式,爬梳文献,考证辨析,历时五年而成书。全书以朱陆之争为其背景,阐明陆学宗旨,梳理陆学统绪,从而达到了树立陆象山学术正统地位的目的。李绂编纂《陆子学谱》,兼采朱子《近思录》和《伊洛渊源录》二书之体例,把“言”与“行”合二为一。李绂于开篇即阐明陆九渊的为学趋向,旗帜鲜明地打出陆九渊的思想体系,计有“辨志”“求放心”“讲明”“践履”、“定宗仰”“辟异学”“读书”“为政”和“友教”等,强调其为学宗旨。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判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其核心问题便是辨志,这也是陆九渊为学的一大宗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陆九渊到南康访朱熹。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席,陆九渊便为诸生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阐明自己对于义利之辨的看法。陆九渊的“义利之辨”,是要人们在做人的根本目标上进行一次价值的转换,确立以封建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生价值观,并用此价值观去指导人们读书求知和道德实践。也正由于此,朱熹才被深深打动,恳求陆九渊书写讲义刻于石以记之。李绂认为:“《戴记》称‘官先事,士先志。故陆子教人以辨志为入门之始。”这是最为紧要处,所以,“志之不辨,则此心茫无定向,岂能有造于圣学哉”。因此,李绂先言“辨志”来让人立下大志向。

李绂把中国整个传统学术都归结为心学,从唐虞,经孔子、孟子,到程明道,以至于陆子,都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从唐虞到陆九渊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统传承。这样,也就进行一步说明了陆九渊就是孔孟之道的传人。陆九渊所谓的“存心”“养心”和“求放心”即是“发明本心”,就是源自于孟子的“尽心”说,所以,陆九渊认为通过这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陆九渊自称自己是读《孟子》而自得之,而李绂则认为其学还得益于濂溪、明道二子,说其“远宗孔孟,近仰周程”,如此,由孔孟至周程,再到陆九渊,一个完整的道统便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言外之意,也就证明了陆九渊思想体系也是上承先圣先贤统绪,属于正统儒学,并非禅也非道。为了更进一步地加以说明,李绂又专为“辟异学”一目,强调一个学者应该知道和引以为戒。另外,李绂同时还以此来批驳那些“游谈无根”之人。

李绂还认为,陆九渊并没有让人“废言语文字”,相反,而是劝人多读书。李绂曾说:“世言先生不教人读书者,妄也。先生深于经,熟于史,沉浸于唐及北宋大家之文。”陆九渊不仅“经史贯穿”,而且“精于文律”,“非读书何以致是”?于此,李绂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诸多陆九渊为学读书和有关践履的言论和活动来加以说明。比如摘取陆九渊与詹子南书,来论证陆九渊并非只是注重践履,同时也注重学习,只不过是教人读书和学习的方法与他人不同而已。陆九渊教人读书的方法是要人精通文理,掌握要旨,这并不等于不教人读书学习。李绂还认为陆九渊教人读书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在于躬行实践。在李绂看来,陆九渊的荆门之政,是值得称道的,他甚至于大胆断言,如果当时政府重用陆九渊,那么,南宋就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总之,通过李绂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至少可以说明三点:第一,陆九渊是孔孟之学的传人;第二,陆九渊学术不仅仅是重践履,而且还重读书;第三,陆九渊学术不仅不会误国殃民,反而是“心乎国,心乎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李绂接着叙述陆九渊家学渊源。李绂从陆氏先世开始,直至陆九渊众兄弟。其中,有的“博学,于书无所不观”,有的“能世其业,宽厚有容”,有的“趣尚高清”,有的“究心典籍,见于躬行”,使得陆氏“家道整肃,著闻海内”。李绂以此来说明陆九渊学术,一方面“固由心得”,而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家学。随后,李绂考察陆九渊的“弟子”“门人”“私淑”,从宋代一直追续到明代,上下几百年连绵不断。李绂认为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而其中“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因此,陆九渊亦应和先圣孔子一样,是一个大学问家、思想家,应该得到后人敬仰。还有,此后李绂在介绍众多弟子、门人和私淑过程中,整体而论,涉及学术取向和学术往来者不多,大多是用相当笔墨来罗列其生平事迹。李绂这样安排是有其用意的。其一,他不厌其烦地罗列每个人的生平事迹,其目的是在于突出陆九渊的为学宗旨——躬行实践。其二,尽管有些人在学术上无建树,但他们毕竟是陆学传人,把他们列在其中,至少能在数量上说明陆学的庞大,道统的不绝。总之,李绂想以此来证明:陆九渊不仅继承了孔孟之学,成为其当然传人,而且还把孔孟之学继续传衍下去,使之得以不绝。全书旨在说明陆九渊不只是一个道统传人,而且是一个道统传承功臣,其功劳不可磨灭。

《陆子学谱》一书的撰述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陆子学谱》是陆九渊学术的总结性著述。就彰显陆王学术而言,较孙奇逢、黄宗羲二人更能凸显陆九渊学术体系和特点。陆王学术发展到李绂所处时代,并没有成为绝学,面是经过李绂的又一次修正,依然按照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向前迈进。可以说,李绂完成了孙奇逢、黄宗羲未竟之工作。其后,又经过彭绍升、尧祖韶、江藩、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儒们的努力,陆王学术继续向前发展。其中,李绂正处于学术思想发展的转型时期,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绂在清代陆王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二,《陆子学谱》的编纂以详尽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李绂继承了清初的务实学风,注重文献和对于问题的考证。尽管他对于问题的考证还不那么系统而深入,但这也恰恰说明了《陆子学谱》一书正处于学术由理学向考证之学发展的转折时期,体现了一时学术发展之趋势。其三,《陆子学谱》以黄宗羲《象山学案》稿为基础,充实考订,独立成编,在学案体史籍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钱穆先生评价李绂说:“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推之,当无愧也。”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心学主张“致良知”“反求诸心”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确立人在天地间的位置以及人在世界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鉴于此,2016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陆子学谱》一书,计526千字,精装成册。我们通过对《陆子学谱》一书的解读,亦应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会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要义,对中国现实社会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系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关键是打破学术利益共同体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