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丹+杨兆君
学情分析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但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却“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受到极大关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情分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把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学过程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把学情分析结果的运用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一、学情分析现状
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受到每一位教师的重视,但据调查显示,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根据陈隆升博士的分析,在1999-2008年语文教学期刊发表的605个教案和教学设计中,含有学情分析的教案仅有115个。名师的教学案例尚且如此,普通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重视程度就更低了。
为什么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会严重缺失呢?韦玲珍老师探讨过原因——教师们缺少对学情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和措施的了解,一些老师说:“不是我不想做学情分析,而是要进行学情分析却无从入手。”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来看,学情分析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适当的方法进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到底该如何进行?
二、通过学生提问进行学情分析
钱老师在许多教学中使用的“学生提问”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掌握学情,下面我们从“诊断学习起点”、“调控学习过程”、“追踪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看钱梦龙老师如何通过提问进行学情分析。
(一)通过提问,诊断学习起点
学生在阅读之后提出的问题是学情的最直接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整理来诊断学生的学习起点。
钱梦龙老师执教《故乡》时,教学对象是第一次见面的学生,课前钱老师无法对素未谋面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不知教学起点在哪里。钱老师便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但在课前钱老师被告知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意味着学生对这篇文章已经没有疑惑,也就没有要学的内容了。面对这一状况,钱老师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环节,而是立即给学生补上一节“提问指导课”,最终学生提出了600多个问题。这600多个问题正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故乡》这篇文章来解决的,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所在。钱老师将问题整理成七类,《故乡》这一堂课的教学便由这七类问题展开。两节课学生都上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正是因为钱老师通过提问抓住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钱梦龙老师执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也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展开教学。问题正是学生学习需求的体现,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无形到具体的呈现,教师应通过学生的提问,把握学情,找到学情起点。
(二)通过提问,调控学习过程
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学生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前行的风向标,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无序的,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排序,调控学习过程。
钱梦龙老师执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没有按照文体、背景、主题、内容解读来组织教学,而是将筛选出来的12个问题按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依次排序,比如第一个问题是了解背景,背景是理解文本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辨别文体,只有“辨体”正确了,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在《故乡》一课中,钱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关于回乡途中的“我”、关于“闰土”、关于“杨二嫂”、关于“写景”等几大类,通过每一类问题的展开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学生的问题来调控學习过程,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同时找到教学重点,使教的内容符合学生学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通过提问,追踪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前学情分析,也应进行课中学情分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学情。
在执教《故乡》时,钱老师不仅通过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还通过学生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有学生对《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产生了疑惑。钱老师将小说《孔乙己》中的艺术形象“我”和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区分小说和散文中“我”的不同。但钱老师没有就此放过这个较抽象的问题,通过另一位学生的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的学习效果,并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钱老师巧妙利用学生问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教的内容并不是学生要学的内容,课堂效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什么钱梦龙老师的课堂能够如此高效?正是因为钱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提问分析学情,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结果的运用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而高效地利用学情分析结果?钱梦龙老师提出的“自读五格”(即认读感知、辨体解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给我们分析学生的问题和组织教学提供了参考,下面从“设定内容,明确提问方法”、“问题分类,确定教学内容”、“指导答问,提升思维水平”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学情。
(一)设定思路,明确提问方法
钱梦龙老师认为“语文阅读中的问答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明确指向的自问自答,要求学生就课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方面依次排列,逐渐加深。提问不是“东一击,西一锤”随便发问,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的教学中,钱老师选取12个问题组成教学内容。这12个问题并不是对学生问题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后,按照文本的时代背景、文体、语言、主题等方面依次排列组成教学内容。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解读文本,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在无形中引导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思路,教会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形式、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设定思路,明确提问方法。endprint
设定“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提问思路,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形式、主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所提问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明确提问方法。
(二)问题分类,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散乱的,教师要善于分析、总结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与课文的教学重点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钱梦龙老师在课前会分析和整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与课文教学重点相结合后进行分类,确定教学内容。
在执教《故乡》时,钱老师将学生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分为七类:一般疑问、回乡途中的“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离乡途中的“我”、写景,然后由这七类问题组成《故乡》的教学内容。《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内容也是通过学生的12个问题展开。单独看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似乎与教学重点没有什么关系。但对问题进行剖析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都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如“作者小时候以为雷峰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所以希望它倒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后来看看书,知道塔下并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心里仍不舒服,仍希望他倒掉?”这个问题似乎只是一个写法上的矛盾,但通过上节课揭示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主题,学生得出作者仍希望雷峰塔倒掉是因为它是封建势力的象征的答案,引导学生挖掘雷峰塔的深层寓意。
学生的问题看似都是关于文中细节的小问题,但教师应善于将问题与文章的主旨相联系,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对问题进行分类,选择能够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的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三)指导答问,提升思维水平
钱梦龙老师在“自读五格”中提出“深思质疑”的自读要求,学生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浅层次的,答问时也只是根据文本的表层含义,这样的问答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的答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故乡》中,虽然学生提出的大多是简单、表层的问题,但是钱老师通过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如在讨论“为什么‘我在路上看到的故乡是萧索的,与记忆中相差很多”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社会环境。钱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结合“我”的家庭和自身情况,从混乱的社会环境、凄凉的家庭氛围、“我”自身的生活不安定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由外到内剖析出“我”故乡的景色萧索的原因。这里钱老师引导学生从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学生答问,把握学生思维的发展状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发展思维”的要求,提问和答问是教师提升思维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通过学生提问和答问把握学生的学情,并根据这一学情引导学生解答中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钱梦龙老师却发挥出了它独特的教学价值。钱老师通过提问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提问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基础。在钱老师的教学中“提问”这把教学方法中不起眼的“小钥匙”也可以打开“学情分析”这把大锁。作为教师,我们都应拥有这样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2]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7).
[3]錢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蔡丹丹 杨兆君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