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 蔡永贵
摘 要:一系列意义相对单一的汉字孳乳字是在母文形、音、义的基础上,先后加注特定意义相关的类属标志而形成的,其意义与母文有亲属关系。本文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收录的二十四个“出”族字,分列成具有“离开远行”义,“超越、脱离”义,“显现、产生”义,“短尾之屈”义等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同相近的字,论证这些孳乳字的意义与母文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 母文 字族 出 母文表义
汉字字族是指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同族字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一系列形、音、义有密切关系的汉字,字族内部的各个字就是“同族字”。蔡永贵先生在其关于字族的多篇论文中一再强调,孳乳字是在母文基础上形成的,母文是我们研究字族和汉字孳乳常用的一个术语,在源字上加类属标志(事类偏旁)孳乳了一系列分化字(母文类属字)用以分别记录派生词,我们把这种记录根词或源词的字称为母文。一个字族的母文必须是形音义同时具备,并且能够在母文的基础上孳乳分化新字,其中母文是孳乳字的核心,承担表义的主要功能,而“类属标志”则是辅助成分,具象化、外化母文意义,并不承担主要的表义功能。蔡永贵先生总结出构成同族字有三个条件,即字形上相承或相关,字音上相同相近或具有符合演变规律的音变关系,意义相通。根据这一理论,本文整理出《说文》中以“出”字为母文的同族字,分析它们与母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出”字释义概述
《说文》:“出,进也。象木益滋,上出达也。”《段注》:“本谓木。引申为凡生长之。又凡言外出,为内入之反。”“出”甲骨文作、等,或省“”形,或将“”(城邑)写成“”,像人出城状,表示离城远征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写成“”;隶书误将篆文的“止”、“山”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出”的字形已经反映不出其本义,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词义相反,脚向城为“各”,表示入侵;脚趾背城为“出”,表示离城征战;后“出”由本义“离城远行”的词义引申为一般性词义“离开远行”,“远行”使“城邑或居室成空”,故有“室空”意。此“离开居所而出”与“入”义相对,或把人驱出城邑居所,或将物置于外,引申为“提供、释放”义。
离城或居所而往他处,即脱离自己的界限而进入他人领域,故由“离开远行”义引申为“越界,超越,脱离”义,如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说文》:“出,进也。”言由内而外,草木破土而出于地表,类如水涌而出,皆由下而出也,如《楚辞》:“羌芳华自中出。”草木之实熟,破皮而出,即“生长、产生”义。人出于外或草木之實破皮而显露于外,故引申为“出现、显露”义,如《孙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本文中,以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为参考,对《说文》中以“出”得声的二十九个字进行考察,把在母文“出”的音义的基础上加类属标志而形成的孳乳字作为第一层次的“出”族字,如:、、黜、、、、、、绌、、茁、咄、拙、诎、共十五个;把在母文“屈”或“祟”的音义的基础上加类属标志而形成的孳乳字作为第二层次的“出”族字,如:屈、堀、、、掘、崛、、祟、共九个;另有以“出”作为声符,只起表音作用,与“出”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都无联系之字,如、、、、共五个。
二、具有母文本义“离开远行”为义核的“出”族字
1.。《说文》:“,走也。从走,出声。读若无尾之屈。”《段注》:《玉篇》曰:“‘卒起也。按:今俗语优质。”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怒而走出也。”今按,乃突然起行离开之状。
2.。《说文·欠部》:“咄,无惭。一曰无肠意。从欠,出声。”《段注》:“咄。此叠韵。古语也。无肠,犹无心也。”《字汇补·欠部》:“,受言受诃也。”《集韵》:“,说也。”今按,“”即言语出于口而诃也。
3.咄。《说文》:“咄,相谓也。从口,出声。”《段注》:“相谓也,谓欲相语而先惊之之词。凡言咄嗟、咄、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惊之意。”《史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李善注曹植《赠彪诗》:“咄,叱也。”今按,咄从口,即咄叱出于口。
4.黜。《说文》:“贬下也。从黑,出声。”《段注》:“按当作贬也下色也五字。贬也者、黜陟之义也。下色也者,为从黑张本也。古或诎、绌为之。”《书·舜典》:“三载考续,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黜者,谓出而遇黑,乃退也。故黜,退也。”今按,黜乃使人离开退出之义。
5.。《说文》:“物在穴中。从穴中出。”《段注》:“《灵光殿赋》曰:‘绿房紫菂,垂珠。谓莲房之实然见于房外如垂珠也。”《集韵》:“,将出穴貌。”今按,草木果实熟而破壳而出当如“”也。
6.堀,俗作窟。《说文·土部》:“堀,突也。《诗》曰:‘蜉蝣堀阅。从土,屈省声。”《段注》:“堀,突也,突为犬从穴中暂出,因谓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陆德明《经典释文》:“堀,与窟同。”《左传》:“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杜预曰:“窟室,地室。”今按,穴中可居乃为突,乃犬从穴中暂出之貌。
三、具有母文引申义“超越、脱离”为义核的“出”族字
1.。《说文·页部》:“头颉也。从页,出声。读又若骨。”《段注》:“颉叠韵。古语头菌蠢。若高祖隆准。应劭曰:颊权准也。”《集韵·没韵》:“,面颧。”杨上善曰:“谓面颧秀高骨也。”清沈彤《释骨》:“目之下起骨曰。”俞正燮《癸巳类稿》:“其支者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今按,面颧有骨突出而高出之貌。
2.。《说文》:“断也。从木,出声,读若《尔雅》‘无前足之‘。”《段注》:“也。今人谓木头为,于古义未远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断木也。”今按,断木即使木相分离。
3.。《说文·部》:“,刷也。从,屈声。”《段注》:“当作刷。……之言掘也,与掊杷义近。今人谓以钝帚去秽物曰。”王筠句读:“即荔根可作刷之刷,乃缚草所作之器。”今按,以刷使秽物脱离。
四、具有母文引申义“生长、产生”为义核的“出”族字
1.茁。《说文》:“茁,草初生出地。从草,出声。《玉篇》:草初生貌。《诗·召南》曰:彼茁者葭。”《段注》:“《诗》毛曰:茁、出也。按也当为之讹。”《孟子》:“牛羊茁壮长而已矣。”赵岐注:“茁,生长貌。”今按,“草”表示幼苗从地面爆发生长,本义表示草木幼苗拨出地面,显现、发生义。
2.拙。《说文·手部》:“拙,不巧也。从手,出声。”《段注》:“不能为技巧也。”《离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王逸注:“拙,钝也。”今按,手者,象人之手也。出者,出现也。拙者,谓出于己手,谦言其不精也。按:自己所生产之物粗糙且钝。
3.掘。《说文·手部》:“也。从手,屈声。”段注:“按凡字书、韵书谓掘亦作阙者,似是而非也。《左传》:阙地及泉。阙地下冰而床焉。《国语》:阙为深沟。韦云:阙,穿也。凡云阙者、皆谓空之。与掘义别。”按:以手掘地,即以手而有所进行也。
五、具有母文引申义“出现、显露”为义核的“出”族字
1.。《说文·疒部》:“,病也。从疒,出声。”钱坫诠:“,女出病,或当即此字。”马叙伦:以病则从疒作,以专为女病。《正字通·疒部》:“,一说妇女带下有出病,出当即。”按,通过妇女带所显现来判断妇女是否产生疾病。
2.祟。《说文·示部》:“祟,神祸也。从示从出。”《段注》:“释玄应《众经音义》曰:‘谓鬼神作灾祸也。”《集韵》:“鬼神为厉。”《说苑·君道》:“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祟。”今按,鬼神产生灾祸,或通过卜辞显现。
3.。《说文·水部》:“水出。从水,出声。读若。”《段注》:水儿。《玉篇·水部》《广韵》曰:“水出。”《文子·道原》曰:“原流。冲而不盈。”宋罗泌《路史·禅通纪》:“号,母乳。”今按,即水出而所呈现之貌。
4.绌。《说文·糸部》:“绌,绛也。”“绛,大赤也。”《正字通·糸部》:“绌,音屈。赢绌,犹盈歉也。”《荀子·非相》:“缓急赢绌。”今按,赢绌即通过事物盈缺对比所表现出短缺、不足。
5.。《说文·火部》:“火光也。从火,出声。”《段注》:“《类篇》作‘火不光。”《九迄》曰:“、烟出也。烟盛则光微。此与上火猛作反对语。”张舜徽约注:“按:之本义,盖谓火不然也,则郁烟而无光,故许训为火不光也。”今按,烟盛而火光不显也。
6.。《说文·齿部》:“,齿也。从齿出声。仕乙切。”《段注》:“齿也。谓物而外露之齿也,故从齿出。从齿,出声。”古同“”,嚙也,啃咬之义。桂馥义证:“,齿也者,当为齿。”《灌夫传》:“舌自杀。”今按,即吃食物时显露出外的牙齿。
7.。《说文·水部》:“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泥。一曰水出。”《段注》:“一曰泥,即多汁成泥。一曰水出,《上林赋》:‘,鼎沸。”即水涌出之貌。马叙伦:“巛声脂类也,巛,水流也。”林纾《记潭柘》:“寺后泉脉西来,争石罅而出。” 今按,即水流所呈现之貌。
8.。《说文·又部》:“,楚人谓卜问吉凶曰。从又持祟,祟亦声。”王国维认为“,从又持木于示前,亦祭之名。”清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即冬赛报祠之赛。书无赛。‘冬赛报祠,谓祈丰穰、问水旱也……赛即之俗字也。”今按,,即古卜所示之辞也,所示即卦象所显示也。
六、义核为“短尾而曲”的“出”族字
1.屈。《说文·尾部》:“无尾也。从尾,出声。”高注淮南云:“屈读如秋鸡无尾屈之屈。”郭注方言隆屈云:“屈尾。”许注云:“屈,短也。奇,长也。凡短尾曰屈。”可见“屈”当为短尾之义。如《孟子》:“威武不能屈。”是引申之义。今按,当是短尾屈尾之意。
2.诎,异体作。《说文·言部》:“诘诎也。一曰屈襞。从言,出声。诎或从屈。”《段注》:“诘诎,二字双声,屈曲之意。”邵瑛《群经正字》:“诎,今经典多用屈字。”《荀子·劝学》:“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孔颖达疏:“谓舒而不卷也。”今按:诎,义同“屈”,有弯曲、折叠之意。
3.崛,异体或作、、。《说文·山部》:“山短高也。从山,屈声。”《段注》:“短高者,不长而高也。不长故从。者,无尾也。无尾之物则短。《玉篇·山部》:“崛,特起也。山短高貌。”今按:崛,即山短而耸高之状。
4.。《说文·鸟部》:“鸠也。从鸟屈声。”《段注》:“鸠,鹘也。”《尔雅·释鸟》曰:“鸠,鹘。”《卫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郭云:“今江东亦呼为鹘。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按,即短尾鸟也。
此外,《说文》中有“”“”“”“”“”五字以“出”作为声符,只起表音作用之字,与“出”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都没有联系,所以他们不是“出”族字。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邹华清.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4]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蒋绍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马王堆汉墓帛书特殊用字现象研究”(项目号:GIP20170
67)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刘 贺,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主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蔡永贵,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训诂研究。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名作欣赏·下旬刊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