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与研究

2017-09-25 07:28杨平
继续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杨平

摘 要:校企合作是顺应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改革、深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方式。它允许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协同培养具有实用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近来,利益共同体的新概念已经在校企合作中提出,它使大学里的人才培养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也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创造性,并找到了企业与高校在兴趣、价值需求中的平衡点。本文讨论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问题,证明了通过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必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理念与路径的提出不仅找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也推动和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校企利益共同体

(一)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原因

自从我国全面实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步变得开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领域的稳定扩张,对“即插即用”式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校企合作形式下对社会的人才输送和企业对人才的挑选已成为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但实际上,校企合作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不足,而且,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找到学校和企业利益诉求的结合点成为研究高校校企合作方式的金鑰匙。

(二)校企合作碎片化

我国实施以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已经超过了20年,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校企合作中院校仍然把焦点集中在理论教学上,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方式都很单一。除此之外,在课程体系上教学内容并没有校企合作融合在一起,造成教学连贯性不强。表面上已经实行了校企合作,但事实上相关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还很缺乏,也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建立完整的合作体系。

(三)校企合作表面化

为什么校企合作通常是一个“短期合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基于互惠共赢之上、服务双方的“共同体”,他们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方向。根据一些校企合作机构的真实情况,许多合作项目都不能考虑内在需求,甚至大部分都是面子工程。这表明合作双方都没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与积极性,尽管他们有一些利益牵扯,但这样的校企合作没有长期合作的基础和方向。

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实现双赢或是有共同的发展需求,那就没有了合作的意义,也违反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这不仅浪费了企业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对大学生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利共同体的目的应该是形成一个互利双赢的机制。

二、校企利益共同体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产业改造升级、企业急需人才的关键时期。对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就不得不思考其可行性和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完善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了与企业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学校首先得知道企业的动态,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地去熟悉了解大学教育系统的构成。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加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设,也需要共同联手寻找企业需求和大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及时合理地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促进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集成整合的教育资源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实践培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建立的宗旨是从校企共同利益出发,使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价值与企业所追求的利益协调一致。因此,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指教学内容和企业各方面更广泛更合理地融合,从而实现与企业资源的链接以及教学资源的多样化。

(三)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基于工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培养,这是对进一步满足工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找到了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助推剂;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的教学内容和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

(四)教育与服务的综合平台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是一个集企业、学校和学生服务的综合研究平台。它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服务功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也是对高校教育的深入与强化。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式,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丰富的培训方案、开发新的课程和新的教育模式来扩展相关产业的知识与教育。此外,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校内外科研项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服务意识。因此,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还实现了人才和社会服务的交互与整合。

三、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努力突出体现校企办学特点,强化合作机制,不断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需要自主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大胆尝试,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扩大实践教育平台。本文介绍两种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为高校教育模式的运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路。

(一)建设1+N双平台课程体系

许多院校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然而,这些学院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发掘人类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就业前景,为学生建立了1+N双平台课程体系,1指的是通识能力课程平台,比如,所有职校学生需要选修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等基础文化课程。N是指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学生提供的岗位能力课程平台。

岗位能力平台的课程因为其多样性所以称为N,它可以为主修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岗位能力培训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直接对接就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课程。这些课程以市场和现实需求为导向,包括对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指导,涵盖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计划,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为了避免学生过分拘泥于平台课程,这些大学还建立了订单班式的课堂教学。

(二)基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育评价模式

一些交通职业学院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专业实现了与当地多个汽车制造公司和汽车4S店的校企合作。通过与汽车制造和销售公司的合作,学院取得了汽车制造商的特别授权和技术支持。汽车公司的技术培训包含在了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不同品牌的汽车维修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这就实现了学生职业资格与企业相应技术等级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获得公司的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证书。

此外,通过建立了“学校+4S店+汽车制造商”的评估机制来评价订单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汽车制造商委托第三方调查研究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习效果,然后安排考官直接对订单班毕业生进行评估考核,该过程没有校内教师参与,只有第三方对制造商的监督,实现了教考分离的人才培养方式。

四、结语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定向培养和学徒制是为了顺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节奏,也是对素质教育和即插即用式人才培养的最好回应。基于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他们在社会上的认知度高,具有更广阔的晋升空间,并且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因此,校企合作应该是最大程度发挥高等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实现互利双赢,使大学未来的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杨瑞雪.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2012(6).

[2]江洪.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

[3]王芳,倪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