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问题中的常见错误剖析

2017-09-25 11:50黄世平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平分线重合剖析

黄世平

三角形全等问题中的常见错误剖析

黄世平

一、理解模糊

例1(2017·湖南怀化)如图1,AC=DC,BC=EC,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得△ABC≌△DEC.

图1

【错解】添加条件:∠A=∠D或∠B=∠E.

【剖析】有些考生由于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理解模糊,结果出现了错误答案.殊不知,当∠A=∠D或∠B=∠E时,结合已知条件,不能判断△ABC≌△DEC,它属于“SSA”型.

【正解】根据“SSS”可添加AB=DE;根据“SAS”可添加∠ACB=∠DCE或∠ACD=∠BCE.

【点评】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角应该是两边的夹角;有多种添加条件的方法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不会转化

例2(2017·四川南充)如图2,DE⊥AB,CF⊥AB,垂足分别是点E、F,DE=CF,AE=BF.求证:AC∥BD.

图2

【错解】∵DE⊥AB,CF⊥AB,∴∠DEB=∠AFC=90°.在△DEB和△CFA中,∵DE=CF,∠DEB=∠AFC,AE=BF,∴△DEB≌△CFA(SAS),∴∠A=∠B,∴AC∥DB.

【剖析】错解的解题思路不错,但“SAS”判定方法中的边必须是三角形的边,而AE和BF不是△ACF和△BDE的边,所以要先转化为三角形的对应边,才能应用“SAS”.

【正解】将AE=BF转化成AF=BE即可.

【点评】说明三角形全等时,最终判定相等的边和角必须都是所判定三角形中的,不能找错.

三、忽视对应

例3在△ABC中,∠A=70°,∠B=80°,AC=17cm,在△DEF中,∠D=70°,∠E=80°,DE=17cm,那么△ABC与△DEF全等吗?为什么?

【错解】△ABC≌△DEF.∵∠D=70°,∠E=80°,∠A=70°,∠B=80°,∴∠A=∠D,∠B=∠E.又∵AC=DE=17cm,∴△ABC≌△DEF.

【剖析】错解认为只要有两角相等,一组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忽视了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中的“对应”.本题中∠A=∠D,∠B=∠E,则AC的对应边是DF,而不是DE,因此尽管具备了AC=DE,却不能作为判定全等的条件.

【正解】不全等,如图3所示,当△ABC与△DEF的相等的边重合,即A与D重合,C与E重合,显然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图3

【点评】在使用“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其中一个角的对边”中的“一个角”必须是相等的对应角.要说明一个结论不成立,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四、盲目迁移

例4如图4,已知AC、BD相交于点O,∠A=∠B,∠ACD=∠BDC,AD=BC.试说明△AOD≌△BOC.

图4

【错解】在△ADC和△BCD中,∵∠A=∠B,∠ACD=∠BDC,DC=CD,∴△ADC≌△BCD(AAS),∴△ADC-△DOC=△BCD-△DOC,即△AOD≌△BOC.

【剖析】本题错误地将等式的性质盲目迁移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三角形全等是不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说明的.

【正解】在△ADO和△BCO中,∵∠A=∠B,∠AOD=∠BOC,AD=BC,∴△AOD≌△BOC(AAS).

【点评】说明三角形全等,要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去寻找边与角对应相等的关系.

五、过度直观

例5如图5所示,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BD=CD,DE、DF分别垂直于AB、 AC,垂足为E、F.说明:BE=CF.

图5

【错解1】(由图5直观得到DE=DF,并以此为条件来解题)在Rt△BDE与Rt△CDF中,∵DE=DF,BD=CD,∴Rt△BDE≌Rt△CDF(HL),∴BE=CF.

【错解2】(由图5直观得到AD⊥BC,并以此为条件来解题)在Rt△ABD与Rt△ACD中,∵AD=AD,BD=CD,∴Rt△ABD≌Rt△ACD(SAS),∴AB=AC,∠BAD=∠CAD.∵DE、DF分别垂直于AB、AC,∴∠AED=∠AFD=90°.在△AED与△AFD中,∵AD=AD,∠BAD=∠CAD,∠AED=∠AFD,∴△AED≌△AFD(AAS),∴AE=AF,∴BE=CF.

【剖析】错解1和错解2中由图形直观得到的结论,没有经过推理,就直接作为条件应用,是错误的.

【正解】∵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DE、DF分别垂直于AB、AC,∴∠AED=∠AFD=∠BED=∠CFD=90°.在△AED和△AFD中,∵∠BAD=∠CAD,∠AED=∠AFD,AD=AD,∴△AED≌△AFD(AAS),∴DE=DF.在Rt△BDE与Rt△CDF中,∵BD=CD,DE= DF,∴Rt△BDE≌Rt△CDF(HL),∴BE=CF.

【点评】在解题时不能将由图形的直观得到的“结论”视为已知条件,证明的每一步必须有理有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平分线重合剖析
玩转角的平分线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角平分线形成的角
多用角的平分线证题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浅析重合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