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伎文化发展历史、过程及意义浅析

2017-09-24 00:53杨澜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3期
关键词:艺伎表现形式传统文化

杨澜

摘 要:日本文化是一种重层文化,艺伎文化则是日本传统文化分支中的一种,极具独特性。本文主要从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表现形式、社会影响和现当代嬗变等角度进行浅析。

关键词:艺伎 传统文化 发展 表现形式

在当今日本街头,已经很难再见到传统的艺伎表演形式和训练方式。但艺伎作为由日本民间衍生出来的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然根深蒂固,艺伎文化的影子在日本街头处处可觅。从笔者曾在日本游历的浅薄经验可见:在札幌、函馆的一些传统拉面店里,有古日式袛园(艺伎馆)风格的装潢、配饰及张贴;在京都任意一条街道,花上五六千日元即可租赁一套传统而又精致的艺伎样式和服,如果愿意也可以化上艺伎、歌舞伎的传统妆容;在东京的大小集市上,和服十二件(传统样式的表演或盛装和服)、艺伎配饰、木屐、手拿道具等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一件精致样式的商品甚至可卖到几百万日元。由此可见,艺伎文化并没有泯灭,反而在如今经历嬗变后仍旧繁荣昌盛。除此之外,艺伎文化还融入了日本寻常百姓的生活和艺术审美观念之中。

一、日本艺伎历史发展追溯

证明一种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其中一个标准,即判断这种文化所衍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以及艺术性的高低。笔者第一次较为深入的接触到艺伎文化是源于电影《艺伎回忆录》,该电影改编自岩崎峰子的自传《一个艺伎的回忆》,这是日本艺伎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审美意味第一次走向国际社会,此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除此之外,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如《恶女花魁》、《花宵道中》等。日本的茶道、武士道、绘画等文化相互穿插影响,浮世绘作为日本独有的绘画艺术,就类似于西藏的唐卡一般,普世价值极高,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传统纹身图案上。江户时代不仅是艺伎的繁荣时代,也是浮世绘的盛世,在那时许多知名浮世绘画家都善作美人图,其中的美人就是指当时的游女。日本的摄影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擅长拍女性与花的蜷川实花,将古日本艺伎扮相与新锐摄影风格相结合的拍摄方式,艺术鉴赏性极强。由此,艺伎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同时是一种古老而又值得尊敬的艺术,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二、发展过程及意义

艺伎文化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也就是江户以及元禄年间。最初是从东京、大阪、京都开始的,尤其以京都最为繁盛。在京都的八阪神社附近的“水茶屋”工作的女子可以认定为艺伎最早的雏形,这些女子为了讨来往客人的开心,便会顺势表演一些歌舞助兴。后来产生了专门以此为生的团队,表演形式也由即兴歌舞变成了训练有素的歌舞和三味线。到了后来,这些“水茶屋”慢慢变为高级料理亭,开始提供更为高端的表演。为了方便集中训练这些“女艺人”,开始出现“置屋”的形式,也就是后来专门训练培养艺伎的地方。[1]在东京和大阪同时也存在一些歌舞娱乐场所,一些艺人专门在这些场所表演歌舞以及器乐为生,这些艺人也可以视为艺伎的开端。不过和大众印象中不同的是,这些艺人皆为男性,而是到18世纪才渐渐被女性艺人所取代。

在藝伎没有分化出来之前,传统日本称这些女子为“游女”。在东京号称第一花柳街的吉原街,妓院是被允许公开存在的,游廓中的游女们从孩提时代就要开始培养各种专门技能,在日本做艺伎并不是一件让人觉得脸上无光的事.其身份从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秃”、“新造”、“太夫”、“花魁”等分类,接待场所也能根据客人的尊卑及游女的地位分为“扬屋”、“茶屋”、“游女屋”等。这些游女从小加以培养的项目繁多,除了文学、棋艺,还包括茶道、书道、三味线、姿态、歌舞等门类,.而后,艺伎才渐渐成为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以妆容、服饰、卖艺不卖身、高超的谈话技巧、高昂的价格为特点的职业。低等级别的艺伎即歌舞伎,和服内领为红色,妆容艳丽。而高等次的才是正式艺伎,内领为白色,妆容素雅。但无论何种等级,白面红唇都是艺伎的标识性特征之一.在沈中琦《艺伎——日本的浮世佳人》一书中提到:“艺妓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艺妓必须保持神秘感......她们聚居在“廊”的特殊区域,日常琐事都有一专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几乎与世隔绝。”

日本人对实用主义的看重,以及文化重层的两个特征相互影响,这即是日本文化演变过程中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影响力。中国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的导师,京都城的建立模仿了唐朝长安古城,同样的,艺伎文化也与中国“女乐”同根同源。起源于商朝的“女乐”到了唐朝变成了一种制度,拥有女乐不仅能体现身份的尊贵,也是品味的象征。[2]除此之外,培养艺伎的“置屋”也受到了中国“教坊”的影响,乐器“三味线”是“三弦”传入琉球后演化而来的。日本地理位置出于亚洲文化中心圈的边缘地带,长期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由于受到了实用主义的影响,日本对佛教中“浮生若梦”的学习更多体现在对形式的注重上,如武士道精神对挂刀、剖腹仪式的看重,艺伎对妆容与衣着的看重。日本武士阶层崛起之后,权势大多握在他们手里。此外富有的商贾们不像武士阶层们一般地位显赫、宅院豪华。为了显示身份,只得另觅他法,如掷重金求得与心仪艺伎一会,这也是艺伎文化发展繁盛的支撑性原因之一。[3] 但艺伎分化出来之后,和游女存在一些区别,如在从业期间不允许和任何客人发生特殊关系或结婚,更不允许离开所在场所私下接受客人邀约。如果一旦被发现不遵守行规,就意味着败坏了艺伎的名声从而会被艺伎协会除名。

正如前言所说,艺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不管是反映传统社会题材的电影,以时尚或古风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还是传统浮世绘作品,艺伎文化一直是备受青睐的题材。除此之外,由于袛园或置屋是一个极具私密性空间,许多人会将重要事宜拿到此地来商榷。艺伎们因此为日本明治维新出了不少力气,所以日本由此戏称道: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许多历史恐怕都要重写了。艺伎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与《伊豆的舞女》皆将“艺伎道”描绘的鞭辟入里 。不仅如此,“艺伎道”已成为日本女性生活与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可见,艺伎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

三、结语

艺伎已然成为日式审美中的完美女性,是传统日本男权至上的体现,也是一种古老而又值得尊敬的艺术。日本文化中对艺伎的审美体现这 在三个方面:媚态,志气,和适可而止,这种审美方式仍然在对现代日本女性产生影响,日本女子出门喜带妆容也是受到艺伎文化的影响。在20世纪初,日本一共拥有超过八万名艺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文化和日本新文化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的艺伎文化开始衰落。但衰落并不意味消失,当今从事艺伎行业的人仍有千百余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得艺伎文化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存下去。如今其生存在各类艺术形式、盛业模式、节日庆典之中,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不再因为穷苦战乱去做艺伎,而更多是由于喜好,且而今艺伎也不再是别看低的一个职业,这样的风气可以将艺伎文化推向一个更好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 日本艺妓文化[J]. 世界文化,2008,(02):46-48.

[2] 沈思思. 艺伎文化的独特形式美[D].上海戏剧学院,2010.

[3] 陈兰芳. 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ぃき”——以江户艺妓之美为例[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02):45-49.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伎表现形式传统文化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疫情下艺伎文化要消失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京都艺伎
我与京都艺伎喝花酒
浅析艺伎苦难之美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