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华
摘 要: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下,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主要就是背诵和练习,课堂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而TPR教学法因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可理解性、互动性、人文性等特点,所以将以TPR教学法的特点为根本,深入分析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希望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TPR教学法;英语教学;应用
一、TPR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生理系统
每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要建立在听觉接受和肢体模仿感受的基础上,我们的母语同样也是这样学习的,TPR这种教学方法在教育模式上完全符合人们生理系统的接受模式。
2.大脑分工基础
人们的大脑分工十分明确,右脑主要是将所接收的有效信息经整理和理解后传给左脑。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语法的语言逻辑基础上,并不是经右脑加工后直接传送给左脑,这会给整个学习过程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应用TPR教学法就可以把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肢体动作传输给右脑经分析后再传输给左脑,这样左脑经动作的刺激就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
二、TPR教学法的特点
1.可理解性
TPR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最先注重的是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指令性语言向学生发出与听力结构有关的内容,在充分而全面的可理解性输入中,学生自然会过渡到英语语法的输出过程。
2.互动性
英语学习的基础主要在语法,TPR语法教学英语的关键在于要发展学生全身动作的反应和理解能力。在课堂中对听力进行理解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用目的语法发出指令,所发出的指令要和示范动作同步进行,学生要跟着教师一同行动,最后独立完成相关动作,这整个过程对学生和教师来讲是十分有意义的互动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一系列指令和示范,那么该活动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生大多都有爱玩的天性,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同,这样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才愿意按照教师的指令动作,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听”的作用下接收了许多英语语法和句型的输入,同时在动作中也体验了这些内容的意义和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趣味性
以往的英语教学十分枯燥乏味,大多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而TPR教学法的应用则使得英语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十分有利。比如英语教师在讲解现在进行时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则是按部就班地讲解定义、语法的构成等等,大多都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再以背诵为主要模式,学生在对这些有一定的掌握后,再通过习题的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然而TPR教学法并不是这样,它更加注重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现在进行时时,通常会根据实例和动作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再试着模仿教师的一系列动作,把动作和语言结合在一起说出自己所正在做的事情,这样会使英语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三、TPR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文章中,笔者仍然以英语正在进行时讲解为例,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该内容的应用技巧。
2.教学应用过程
第一,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可通过PPT播放一些和现在进行时有关的动作图片,并对这些图片进行一一讲解,让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可以播放一些正在运动、吃饭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出现在进行时,也就是“正在进行的动作”。第二,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时,可通过一些动作来真实地展现“正在进行时”,比如:教师说“I am eating hamburgers.”然后做出吃的动作,教师所做的这些动作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这一教学中。然后教师就可以发出指令,让学生一边动作一边说出自己正在做什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动作。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动作和语言体会现在进行时,把较为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对这一内容有深刻的体会,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牢固掌握。
四、TPR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发出指令和示范动作的人,而学生则是教师指令的聆听和执行的人,教师所发出的所有指令和动作都要紧跟教学内容,并做到准确无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所有能夠利用的资源,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和真实。第二,以往的英语教学和TPR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以往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是要准确规范地使用语法。而TPR英语教学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动作反应的准确性,同时用所学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所使用的语法是错误的,也不用及时纠正他们,这样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到活动中,勇于进行体验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陈银银.TPR教学中身势语的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58-60.
[2]严佳佳.TPR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7):76-78.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